课题:3、童谣童话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选好自己喜欢的童谣等。
教师)配有童画的童谣课件,配有童谣的童画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新知教学。
(1)播放课件《荡秋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对此童谣的体会。
(2)教师为此童谣示范作画。
(3)教师讲述创作作品的思路及艺术特点。
(4)小结: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在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童画的丰富想象中,感受童谣的韵律之美)。
(5)揭题:《童谣童画》。
2.欣赏作品。
www.dbk123.com 1)交流:互相交流自己熟悉的民间童谣。(2)欣赏书本中的童谣、童画和教师收集到的作品。
(3)学生进一步领悟童谣、童画的相通之美。
3.尝试创作。
(1)师生共同评价童谣《荡秋千》(选取的创意角度,艺术特点等)。
(2)学生尝试为此童谣创作童画。
(3)注意: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评价作业。
(1)交流创作思路。
(2)师生共同评价。
5.小结与拓展。
(1)小结本节课内容。
(2)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谣,了解其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及艺术风格等情况,熟读成诵。
www.dbk123.com小反思
课间安排学生进行相关材料的搜索,把收集的资料给我,我总结归纳后,在下一节课给学生以反馈,童谣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童谣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因此,让学生学童谣,画童画,将童画童谣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教师)准备编排童谣童画集。
教学过程
1.朗诵童谣。
(1)请学生朗读童谣,交流此童谣的含义。
(2)探讨自己喜欢的童谣及创作童画的思路。
(3)教师小结: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www.dbk123.com (4)教师提供创作建议:从不同角度思考,再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考虑不同画种的特点;注意为童谣配上音乐,能够体会到更强的艺术效果。2.学生创作。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童谣。
(2)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单独或连续的均可)。
3.评价交流。
评价建议:
(1)能基本表达出童谣的意境。
(2)色彩、构图、画面具体氛围等。
(3)选用的工具材料是否恰当。
4.小结拓展。
(1)把全班学生的作品编印成集等。
(2)收集更多童谣童画的资料。
(3)有兴趣的同学进行童谣童画互配练习。
教学反思
www.dbk123.com 电视中来发讲故事就有很多相关的内容,许多小孩子从大人那里也有很多方面的学习经验,这是很好的教学基础,老师呀好好利用,发掘他。利用他。在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学生的选择非常有限,很多学生只有一种最基本的工具甚至有学生没有带工具。同时要求创作,但是学生只把想象局限于课文中的内容,画出来的基本和课文中的原画没有多大的出入。所以很难达到创作的效果。第3点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这点对我来说需要改进的是应该准备的更加充分。可以收集一些相关的童谣,相关的一些视频,让学生能更直接的去感受童谣的童画的历史特点和艺术特点,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童谣是民间艺术家六给孩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童谣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特点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美丽。因此,让学生学童谣,画童画,将童画童谣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