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培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技能》专题培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技能》专题培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技能》专题培训

04-08 13:01:23  浏览次数:530次  栏目:教师培训提高
标签: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新教师培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技能》专题培训,http://www.dbk123.com
(2)给学生方法的启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要引领学生获得新知,而且要教给学生获得新知的方法。
4、呈现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教师的创造和精心设计,这里的“问题”意味着要从情境中找到问题,而这个问题应是名副其实的问题,能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并且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不太明显,富有挑战性。因而,问题情境的外在呈现形式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1)   简洁清爽,言简意赅;
(2)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3)   符合学科特征,与其他课程内容协调。

(六)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             现实性原则  即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反映社会进步、科技经济发挥、发展,体现社会主流文化。
2、             力所能及原则——问题情境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3、             探索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探索的价值和空调,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索性原则,也就是说,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或结论告诉学生,不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上,而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思考、分析、判断,引发学生对于事物或知识的不同的理解,从而生成各种不同的新资源。
4、             全体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七)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与若干技巧
一、基本方法
1、基于现实的学科思考,即在社会现实、学生现实的情境、事件基础上,进行学科的思考,将学生已有的经验、活动提升到学科的视角来分析处理,进而形成一个新的问题情境。为此,在创设再现学生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的现实问题情境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经验和学习材料进行比较研究,把握两者之间的关联,找准情境创设的切入口,确定问题情境的框架。
2、基于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的再加工,如对游戏的学科化处理,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学生对于故事、童话、动物特别感兴趣,热衷于钻进去充当一个角色。因而,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把问题情境融入故事、童话世界,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3、源于学科内部矛盾的精选,即从学科内部的矛盾出发,适当借助学科发展史料,提出恰当的问题情境。
4、创设情境并非是老师的专利,通过展开想象的说话、写话练习,或是角色扮演的活动,学生由描述情境到进入情境,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创造。因此,老师们要打破固有的观念,变单向、固定的情境创设,为互动、开放的情境创设,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若干技巧
1、把问题情境故事化
中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时常是百听不厌。因此,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2、       把问题情境活动化
学生对自己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记得最牢的。在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手操作、眼观察、口表达、耳倾听、脑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3、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许多学科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
4、  

www.dbk123.com ;     把问题情境开放化
把问题情境开放化,就是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总之,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开展深刻的思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实,创设问题情境,还有很多种方法技巧。例如:可以置疑设境、猜想设境、直观设境、实验设境、类比设境、变异设境,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无止境,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特别要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际,才能创设出无穷无尽的问题情境,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二、促进学生课堂合作的技能技巧
(一)课堂合作的意义和功能分析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相对于个体学习、竞争学习而言,强调的是相互促进。合作学习的心理学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学习、团体动力等。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具有特殊的课堂教学功效:
1、             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如。在严格控制讲课时间的前提下,教师留下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发言、讨论、争辩,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同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导、鼓励、肯定、表扬,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发挥,心情舒畅,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有利于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合作学习有利于形成多向交流和自由宽松的氛围。同伴间的合作学习,增加了信息交流的数量,提高了自己观点被同伴认可的概率,这种认可能使学生产生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良好体验的不断实现,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3、             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合作学习提供了互帮互助的机会,改变了同伴交流的状态,扩大了学生交流的面,形成生生、师生交流形式,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在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题功能、互助功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学科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主动、全面地发展。

(二)课堂合作的要素分析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五个基本要素:
1、             积极互赖
积极互赖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
2、             异质分组
(1)   学生的成就。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困难的各类学生。
(2)   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组员的全面发展。
(3)   学生的性别。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
(4)   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应对未来真实的社会生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技能》专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