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班级管理让学生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让学生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让学生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04-08 00:23:54  浏览次数:110次  栏目:班级管理
标签:班级管理制度,小学班级管理制度, 让学生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http://www.dbk123.com

让学生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
——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了明确的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让学生经历新知呈现的过程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
[案例一]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新授课中,为了让学生真实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计算规律,在课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的游戏活动。
环节一:宣布比赛要求一一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2个3相加,3个4相加,5个2相加,8个7相加,40个9相加。
比赛结果自然是老师获胜,学生感到十分惊讶和佩服老师计算的速度,这时老师故设悬念,先请学生回答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板书如下:
2个3相加 3+3=6
3个4相加 4+4+4=12
5个2相加 2+2+2+2+2=10
8个7相加 7+7+7+7+7+7+7+7=56
40个9相加 9+9+9+9……
环节二:呈现新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当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后,教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吗?是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计算的。接着,在原来的板书旁边写出乘法算式:
2个3相加 3+3=6 3×2=6
3个4相加 4+4+4=12 4×2=12
5个2相加 2+2+2+2+2=10 2×5=10
8个7相加 7+7+7+7+7+7+7+7=56 7×8=56
40个9相加 9+9+9+9…… 9×40=360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尤其是“40个9相加是多少”,学生在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后,接着看到了老师用乘法计算的简便和快捷,体会到了乘法运算的优越性,感悟了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案例充分体现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具有探究的天性。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案例二]教学“线段的初步认识”,在揭示课题之后,我创设了多种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景,采用了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亲手做一做、亲眼看一看、亲自想一想,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整理逐一探究出线段的特征。
环节一:多媒体展示线段,让学生发现线段有关长短、方向和形状的一些特征。
环节二:学生通过操作三根长短不同的小棒,亲手摆一摆、量一量、比一比、试一试来发现比较线段长短的不同方法。
学生1:我把三根小棒的左端对齐,再看它们的另一瑞,就能比出长短。
学生2:我是用拇指和食指先比试一下最短的一根小棒,再保持拇指和食指的距离去量另两根小棒,就能比出它们的长短。
学生3:我是用尺量出它们的长短的。
环节三: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引导他们先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怎样做才能使得这个长方形多出几条线段?
(开放性练习)
学生1:我用剪刀把这个长方形一剪二,就能多出好几条线段。
学生2:我用笔在原来的长方形纸上画出几条线段。
学生3:我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就得到许多条线段。
本案例通过这三个环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式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自己探索发现线段的特征,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历了线段特征的探索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的过程
“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外,更应着眼于知识的应用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调的是要学生经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验到数学应用的价值。
[案例三]在学生学了“人民币的认识”后,我创设了“小鬼当家”的购物情境:妈妈请你用完10元钱买早点,你准备选择哪些物品?有什么理由?
四个面包 三个鸡蛋 两根火腿肠
2元 1元 3元
一瓶牛奶 一斤水果 一碗水饺
7元 6元 1元
三碗面条 两块蛋糕 一块巧克力
8元 4元 5元
二根油条 三个饼子 一斤牛肉
1元 1元 9元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学生说出了许多不同的安排。最后要求学生用算式来表示10的组成:
(1)两个数组成10 9+1=10……
(2)三个数组成10 3+6+l=10……
(3)四个数组成10 3+2+4+1=10……

/共2


(4)五个数组成10 2+1+2+4+1=10……
……
本案例通过“小鬼当家”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经历了观察、分析、概括和归纳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巩固了以前学的10的认识和加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转载



/共2条,让学生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让学生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