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班级管理加强班级文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加强班级文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加强班级文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04-08 00:27:41  浏览次数:876次  栏目:班级管理
标签:班级管理制度,小学班级管理制度, 加强班级文化管理的有效途径,http://www.dbk123.com
班主任在班级文化管理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培养自律精神、加强班风建设、注重师德修养,提升管理品位,形成班级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   1.培养自律精神。   由他律到自律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因此培养自律意识是实施班级文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相关研究表明,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避免地要首先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以义务为特征的他律道德时期。当主体的道德认识中,道德义务和道德价值仅受外界支配,而与主体意向无关时,此类道德就属于他律时期的道德。其特征表现为“好”和“善”被严格地定义为“服从”;道德主体在行为中集中注意的只是遵守道德规则的词句,而不是其深刻内涵。显然,处在他律时期的学生道德是低级的、不完善的。他律是学生个体道德形成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他律是自律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尤其是在班级工作的开始阶段,应以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机制为重点,通过规章制度去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   尽管在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他律道德具有某种基础性价值,但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道德不仅是“他律”的,更应该是“自律”的。自律是主体为了保持自身人格同一性,或者为了达到某种理想、目标而对自身欲望、情感、需要的有理性、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自我限制的活动。自律具有“自觉性”、“自教性”和“自控性”等特征。由他律转为自律,是人社会化的过程,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是个体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只有自律才能使道德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个体品德的形成以自律为标志。自律是一种“慎独”境界。一个人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因此,提高班级管理层次和学生道德水平主要不能靠外界的强制,而是靠学生发挥内在的自律精神;培养自律精神,是班级文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2、加强班风建设。   走进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感觉,这种不同的感觉来自教师和学生的气质。这是一种说不出却能切实感受到的氛围和风气。班风是一个班级思想意识、精神面貌、情感状态及行为趋向的集中表现。班风的状况,由一个班级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水平决定。影响班风形成的因素很多,但班主任的价值观以及自身的作风直接影响班风的形成及其层次。班风受舆论调节,班级舆论是班级用言论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多数人的意志或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健康人格是教育的基本职责。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就是代表社会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教育不是一种与价值无涉的活动,而是一种广受价值左右的活动。教育不能在道德上保持中立。向受教育者明确表达对某种目的或价值观的倾向,这是班主任所肩负的责任。学生作为不成熟的、发展中的人,他们自身具有接受教育和引导的需要。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注重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从而为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成才创设一个满足个体意愿的和谐健康的班级环境。   3.注重师德修养。   教师是道德含量极高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班主任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班主任的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在班主任育人、育心专业劳动中的表现,是班主任面向班级学生实施教育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过程,是师生共同道德生活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以身示范的过程。班主任及其师德是直接参与教育过程的要素,是宝贵的德育资源。其人格总是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学生,不是自觉地给予影响,就是不自觉地给予影响;不是给予正面的、积极的道德影响,就是给予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班主任不具备必需的道德品质,怎能够从事育人、育心的教育劳动?实践证明,班主任的师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班级的班风班貌。因此,班主任要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规定,切实加强师德修养,树立崇高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   总之,没有制度的管理,是一种无序的管理;没有民主的管理,是缺乏活力的管理;没有文化的管理,是缺乏内涵的管理。班主任要通过培养学生自律精神、加强班风建设以及注重自身师德修养,努力实现从制度管理、民主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超越,不断追求班级文化建设的生动与深刻,提升管理品位,在促进班集体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加强班级文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加强班级文化管理的有效途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