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
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了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传说他的卜术很准。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一去二三里》教学建议
一、熟读成诵
课文篇幅短小,容易熟读成诵。建议先引导学生对照拼音自读课文。在学生自己基本能够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教师可领读、指名读或放录音进一步正音、指导。这样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进一步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其次是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无意识记生字。也可以利用学生学前的学习基础,先让一部分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达到熟读成诵。
朗读指导时要让学生注意适当地停顿,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七”在去声字前变调,读二声。这两个字的本音都是—声,生字表中的字都标注字的本音。
二、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
对诗歌的意思不必深究,就学生的疑难之处进行解答即可。要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体会出诗意的美。
“去”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里”是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解释“里”时要结合实际,比如从教室到某地的距离。
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把烟村想象成“烟雾笼罩下的朦朦胧胧的村庄”或“炊烟袅袅的村庄”都可以。
“亭台”指小亭子类的建筑,一般建在路边或高处供行人休息用。可结合公园里或山坡上的小亭子理解。
诗中的数字并非实指。意思是说走出去不远,看见几户人家、几座亭台和许多花。
如果有喜欢美术的同学,可以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再配上文字(或是词语“烟村”、“亭台”、“花”等,或是诗句),张贴到墙上,供大家欣赏。
三、生字的认读与书写
1.认读。学生对课文熟读成诵之后,对生字的注意力就会下降,这时可利用生字生词卡片出示词语、生字以加强记忆。教材中要求认读的生字都是生活中的常用字,如学习“里”、“村”、“台”、“座”、“花”等字时可提问: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字?——扩展学生学习汉字的语言环境。“枝”字是“树枝”、“花枝”、“一枝铅笔”的“枝”。还可以结合学生自己的诗配画作品,通过课下反复阅读、观摩,强化记忆。
2.书写。本课是让学生第一次学写汉字,写字前要先让学生认识田字格。田字格中的横线叫横中线,竖线叫竖中线,四个小方格分别是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学写汉字时,不但要让学生知道笔顺和笔画的正确写法,还要通过教师的板书,让学生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书写正确的基础上,尽量把字写美观。
教学时可以结合汉字的特点、规律,调整生字的学习顺序,如以“一、二、三”为一组,“十”为一组,“六、八”为一组,“四、五”为一组,“七、九”为一组,在比较中学习、记忆。也可以将学写字和学课文交叉进行,十个生字分两次或三次写完。
学写“一”、“二”、“三”,要指导学生了解笔画“横”的写法和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学写“四”,要指导学生认识笔画“横折钩”()和“竖弯”()以及“先里面后封口”的笔顺规则。
学写“五”,“横折”一笔要和“四”的“横折钩”作比较,还要注意第二笔“竖”要写得略左斜一点儿。
学写“六”,认识笔画“点”和“撇”,两个点的写法略有区别,后一笔长于第一笔。
学写“七”,第一笔是横,起笔略低于横中线,落笔略高于横中线;认识笔画“竖弯钩”。
学写“八”,认识笔画“撇”和“捺”。学习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捺高于撇,两笔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
学写“九”,认识“横折弯钩”,可以和“七”的“竖弯钩”作比较。
学写“十”,要让学生了解笔画“竖”的写法和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汉字的笔画名称和笔顺规则不要求学生硬性掌握,尤其不必一次就让学生记住,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积累运用,能够正确书写汉字即可。
汉字的书写争取能够当堂记忆,以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复习巩固。要求会认的字,可以在课上通过扩展词汇、创设新语境等方式反复记忆。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增强自主识字的能力。
3.汉字巩固复习。学生刚入学不久,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里提供一些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www.dbk123.com (1)“生字词语早知道”。在学习之前将本单元要学的所有生字、词语挂图张贴在教室墙壁上,以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兴趣。(2)“我的成长足迹”。准备一张大白纸张贴在墙上,让学生将课内外所学汉字、词语、想说的话或想画的画儿自由书写在上面,定期更换。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每次更换前,推选一名学生在纸上按上自己的小手印或写上自己的名字,和这一期的“我的成长足迹”一起留影。
(3)在头脑中书写。对于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除在本子上书写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一笔一笔边想像边记忆,既能够促进记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做做玩玩生字卡片。两人玩翻生字卡片的游戏。取五张生字卡片,两人一起看一会儿(加强记忆),然后将生字卡片反扣在桌子上,两人一起猜测卡片上是什么字(或词),逐一翻开,猜对者为胜。
拓展知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数学运算,如果运用一至十这十个数来写诗,一定妙趣横生,别样美。如果数学问题也用诗歌形式来表述,也-定是生动活泼,幽默有趣。数学诗语言优美,形式新颖,它不仅可以打开人们思维的天地,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学到某些数学知识。
把十个数字嵌入诗中,开“十字诗”之先河,首推宋朝理学家邵雍(康节)的《蒙学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寥寥几笔,描绘出景色宜人的乡村画面,后来成为古代儿童入学写字描红本上的诗,也是儿童学习一到十的计数,是数学上的科普诗歌。
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游山玩水,碰上大雪,触景生情,口吟数字诗,形象地描绘雪花飘落与芦花融为一体的情景:
一片-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七八九十来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清代女詩人何佩玉擅作数字詩,連用十个一字,不觉重复,所写的景物亦臻画境。
一花一柳一魚磯,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抹黃叶一僧归。
明代江西吉水人罗洪先,乃嘉靖年间状元。一次他与友人乘船到九江,遇一船夫出数字联请对,船夫写的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
扯起七八页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这副对朕,经过了几百年,竟没有人能对得出。古人也用十个数字,作成一副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上联:
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这上联写出后,曾长久的无人能对,后来有人运用五方和五行,终于对出下联: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西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相传,苏东坡与学友赴京赶考,因涨大水,船只行进困难,耽搁时日,眼看应考就要迟到,学友叹曰:
一叶孤舟,坐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浆五帆,
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东坡亦用数字入联劝勉道:
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
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上联从一数到十,下联又倒着从十数到一,不仅数字使用巧妙得当,而且将莘莘学子寒窗苦读、赴京赶考的艰难表述得淋漓尽致。
数学很抽象,又令人感到枯燥无味,怎样使数学易于理解,为人们所喜爱,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数学家做出许多尝试,歌谣和口诀就是其中一种。从南宋杨辉开始,元代的朱世杰、丁巨、贾亨、明代的刘仕隆、程大位等都采用歌诀形式提出各种算法或用诗歌形式提出各种数学问题。朱世杰的《四元玉鉴》、《或问歌录》共有十二个数学问题,都采用诗歌形式提出。如第一题:
,1《一去二三里》作者简介、教学建议、拓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