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案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 》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 》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 》

04-03 17:53:25  浏览次数:595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案
标签: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 》,http://www.dbk123.com
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
1、蜡烛的变化
一、问题解答
问题1:加热时,蜡块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
答:加热蜡块时,我们会发现蜡块会慢慢变软,再变成蜡烛液体;冷却后,又会慢慢变成硬的固体。
问题2: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答: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是性质的变化;树叶颜色变化是颜色变化;火柴燃烧、盐酸地在石灰石上是出现发光发热现象,这些现象都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铁水变成钢锭、水的三态变化都属于形态的变化。
问题3:选择下面的活动做一做,说说它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属于这一类?
答:(1)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这个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蛋壳上会出现许多的小气泡,过一段时间蛋壳会变软,慢慢变成其他的物质。(2)压扁饮料罐,饮料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变成其他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属于形态变化。(3)在碱中倒入少量的白醋,会发现产生大量的气泡,并逐渐消失,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4)往澄清的是会中吹气时会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地变混浊,静置一段时间,烧杯底部会出现白色的沉淀,这说明石灰水已经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5)将白糖加热至熔化,白糖由固体变成了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所以属于形态变化。(6)将白糖加热至焦黑,这说明了白糖已经变成了其他的物质,所以也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二、教法分析
本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本课是先让学生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是我们不要求学生去掌握这两个概念,只要求能够判断变化的类型。然后引导学生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最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观察研究中,判断所做实验发生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同时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1、  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科学知识: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教学思路与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实物导入,研究蜡烛的变化——举一反三,分析物质的变化——提炼概念,总结变化的规律——动手实验,判断变化的类型
环节一:出示蜡烛,让学生说一说:关于蜡烛你知道什么?在谈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蜡烛认知程度,对于我们下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引导学生自行研究蜡烛。“如果让蜡烛发生变化的话,你有什么办法?”利用这个问题教师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蜡烛的身上。孩子们会想“怎么样让蜡烛变化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适当的引导,除了简单的物理变化外,还要引导学生想到燃烧蜡烛等办法。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环节二: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分析物质的变化都一样吗?交流研究发现,结合分析实验现象,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在这里要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其关键在于看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水的三态、铁水变成钢锭属于形态的变化。
环节三:通过分析环节二中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出物质变化的规律: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环节四:探究其他物体的变化情况。这时让学生去探究其他物体的变化,进一步用实例去验证结论。交流汇报,根据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还可以多举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判断它们属于哪一类的物质变化,指导学生用科学分析生活,同时要引导学生着重说说理由。

2、铁钉生锈了
一、问题解答
问题1:你在哪里见过铁锈?
答:自行车的车把、车条、链条、铁窗、铁扶手、铁钉等铁制品上都有会铁锈。
问题2:铁锈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
答: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
问题3: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答: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除此之外还要告诉学生铁在接触酸、碱、盐等物品时也容易生锈
问题4:人们根据生锈原因,想出来很多的防锈的办法,你知道这些办法由什么科学道理吗?
答:擦去水分是为了隔绝水;覆盖搪瓷、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喷漆是为了隔绝空气;制成不锈钢是为了改变钢铁的内部结构。
二、教法分析
钢铁生锈,这是孩子司空见惯的现象,同时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现在我们把它拿出来让学生去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铁生锈是因为铁接触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以及各种酸碱盐等物质而形成的。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一种化学反应。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铁锈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观察铁锈和分析生活现象的过程中猜想铁生锈的原因,并通过实验的方法了解贴生锈的原因,进而理解各种防锈方法的原理。
1、         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初步学会对同伴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会完善自己的方案;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愿意参与评价,并愿意吸取他人所长,补己之短;关心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2、教学思路与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观察铁钉导入,自由提问猜想——控制实验变量,自主实验探究——介绍防锈方法,明晰防锈原理
环节一:课前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生锈了,并把

www.dbk123.com 生锈的铁制品带到课堂上来。教师可出示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这些铁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继续问学生:你曾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铁生锈是什么样子?由铁生锈的事实,你想到什么? 然后学生自由提出关于铁锈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铁生锈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这一环节,主要是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铁钉生锈的原因进行猜想,因此,花一点时间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很有必要。
环节二:具体研究铁锈形成的原因,由于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主要是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设计前,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待所有的学生都选定影响铁钉生锈的某一个因素后,再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对实验的器材选择,有水、无水的环境创设,有氧、无氧的条件建立等许多问题都会考虑不周。因此,建议教师在学生初步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分组汇报、互相补充的形式,带领学生初步完善实验方案。然后,利用教师准备的冷却的沸水、植物油、砂纸等,学生带来的无锈铁钉、矿泉水瓶或透明塑料保鲜袋、干燥剂、细线绳等组装实验器材,创设所需环境,以便课后观察研究。提醒教师注意,如果选用透明塑料袋作为盛放铁钉的容器,透明塑料袋要厚一点,铁钉尖最好用胶带包一下。创设无水或无氧的环境用塑料袋最好操作,只需把塑料袋内的空气放完即可。小组按照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发现:铁钉在有空气有水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教师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铁接触到酸碱盐的情况下也容易生锈。
环节三: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根据铁生锈的原因,如何防止铁生锈?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并说明理由。根据课本图片的介绍,可使学生认识到:常见的防锈的方法有擦干、喷漆、涂沥青、加覆盖膜、电镀等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出示生活中的例子巩固应用。比如:自行车是同学们经常会用到的物品,而且自行车的有些部件也很容易生锈,当学习了防锈知识后,我们应该如何防止铁锈的产生?

[1] [2]  下一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