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案人教版六下科学(每课)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下科学(每课)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下科学(每课)教学反思

04-03 17:33:14  浏览次数:959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案
标签: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人教版六下科学(每课)教学反思,http://www.dbk123.com

这个回顾与总结,因为学生有着亲身的观察经历与感受,因此交流小结活动的开展还是较为顺利的。教师应该在小结时,应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加深,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使学生在思维深处产生共鸣。

课前布置学生寻找相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进行交流,效果不大。只有极个别学生会按照要求课前搜集准备,更多的学生当了听众。考虑到学生这方面的实际情况,这部分的教学,应该采用另两种教学方式,一是在电脑教室上课,利用互联网络,让学生当场寻找部分成果资料然后进行展示汇报,这样效果比较好。二是教师事先搜集部分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在学生汇报交流后进行补充,弥补学生资料搜集准备不充分的不足。总之,这部分教学,重在通过多方面的、生动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物质发生了

www.dbk123.com 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混合实验和加热糖的实验,观察实验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总结归纳物质变化的特点,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如果设计探究活动,如何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教学前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观察黄豆和沙子的特点,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的特征,混合事物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留下样本,通过比较分析变化,同时利用搅拌、分离物质,做更细一步的观察比较,最后总结这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特点。

在第二个实验中,学生能够轻易说出白糖加热变化的特点,可以看到许多明显的现象,老师在引导时要逐渐让学生比较两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区别,同时对于最后的黑色物质和白糖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得出产生新的物质。从而在比较中掌握这种变化的特点,最后教师归纳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因此让学生回顾实验中还产生的现象,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用概念来判断和解释,要抓住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

 

更细一步的思考,教材中利用简单的两个实验,是否就能让学生牢牢建立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混合分离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化(包括物质颜色、透明度、光泽等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学生解释后面白糖变化时会有所误导,学生很容易认为颜色、形状、有气味产生就是化学变化。教学前,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的现象,让学生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然后再来进入课堂学习。并且,由于白糖和蜡烛以及金属勺都在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难免会不全面,也影响它对于概念的理解。

最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本课内容在问题设置和探究方法的指导上应有所改变,尤其是对于没有经历过科学教育的学生,他们在科学观察习惯、科学思维发展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比较明显地区别,教师在指导上应熟悉学生的这些习惯,同时课前应调查孩子们的前概念知识,为教学设计的修补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

疑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在传统教材中需要到初中学习,让小学生学习这样难度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基础?仅凭借教材中混合分离和加热白糖、蜡烛燃烧的实验,能否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准确概念?还有哪些适合的实验可以代替教材中的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形成科学概念,毕竟加热白糖的实验涉及白糖的变化和蜡烛燃烧的变化,学生全面观察的难度比较大,而让学生马上利用刚学的概念来解释物质变化的现象有一定难度,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反思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实验不像物质加热或燃烧一样,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加热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哪些现象。这个实验涉及到学生不熟悉的小苏打和有些经验的白醋。

本课需要让学生观察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并做好有效记录。同时,观察两者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并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混合现象比较剧烈,有比较明显的泡末产生,学生往往把注意点只放在泡末上,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现象。在做实验时,要求学生留下一些样本,混合后迅速地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只是在实验过程中,一般的玻璃片盖不住烧杯,而使空气混合进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学生通过眼睛看(现象),摸(杯壁感受温度),试(杯中空气)等方式综合体验物质反应后所产生的现象。

其中验证杯中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是本课最难也是最精彩地部分。学生通过看书也许知道里面会有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是只有比较少的学生能够说出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当然个别学生会联想到五上我们在鉴别呼出气体成分时做的实验,用燃烧的木条伸进去,看看木条燃烧的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之所以能让燃烧的木条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沉在杯底部,它的密度要比空气大。从而更多的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此时许多孩子也许都认为这就是二氧化碳无疑了。此时,老师仍需要引导我们不应该轻易地下结论,教材上:科学家经过研究,确定这是二氧化碳。重点向学生表达研究的内涵,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时,需要的是证据,而且证据要越充分越好,不能盲目的凭借几个现象就轻易地下判断。最后,让学生观察剩下的物质,并且与样本做比较,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白醋的酸味变淡了,小苏打也溶解并且变少了。最后总结这个变化也是化学变化。

教学中,由于第一次上课时,实验室没有白醋了,我只找到了一些红醋,在实验过程中,反映的速度比较慢,产生的二氧化碳很容易混杂在空气中,而使燃烧的木条不熄灭,缺少明显的变化,使验证结果失败,所以我觉得在做化学实验前,教师都需要亲自实验,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www.dbk123.com  

执教第一单元后对本册教材单元排序的思考:

调整为:

1、《环境和我们》单元

理由:通过本单元教学,希望学生在生活中能减少丢弃垃圾,能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及回收利用,能节约用水,能关注环境问题。这些科学素养的形成越早越好,放在第四单元教学,习惯的培养又迟了几个月,而且学完就毕业了,效果好不好也不得而知。因此,应提到第一单元教学。

2、《物质的变化》单元

3、《微小世界》单元

理由:原来放在第一单元教学,因为开学是二月底,天还较冷,自然界的昆虫难以寻找,学校的昆虫标本有限,影响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效果不佳。如果放在五月前后教学,天气转暖,各种昆虫活动频繁,有利于学生观察,并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4、《宇宙》单元

理由:本单元有一个重要的活动:观察月相的变化。此项活动持续时间较长,至少半个月,最好一个月。希望学生能通过一个月的观察活动,亲眼所见,详细记录,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如果作为第四单元教学,五月底六月初的季节,天气暖和,比较便于学生夜晚观察月相及识别星座。

 

《环境与我们》单元之《一天的垃圾》教学后记:

本课作为环境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调查家中一天的垃圾情况,开展讨论,从而意识到日常生活垃圾的数量之大,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也为后续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最大的难处就是一天垃圾的调查情况。如果按教参建议,让学生将家中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课堂中进行统计分类,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随之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更多,如课堂纪律,如教室卫生等等,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无法将这种活动定位为科学调查探究,更多的是好玩有趣,因此在活动中也就缺乏组织纪律性,难以调控(一个班实践的体会)。因此,我将此项调查活动调整为课前在家中完成调查统计,要求详细记录一天中产生的所有垃圾项目,每一种的重量学生测量也是有困难的,就要求记录一天垃圾的总重量。课堂教学时,将全班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平均每人每天日产垃圾量,以此为标准计算全校学生家庭日产垃圾量,计算一个区甚至一个市日产垃圾的数量。学生对于日产垃圾N公斤或N吨这个数字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可以换算成需要多少辆大卡车运送,这样就比较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日产垃圾的量是相当惊人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人教版六下科学(每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