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案人教版六下科学(每课)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下科学(每课)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下科学(每课)教学反思

04-03 17:33:14  浏览次数:959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案
标签: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人教版六下科学(每课)教学反思,http://www.dbk123.com

《微小世界》单元之《放大镜》教学反思

    放大镜,人们观察物质世界的重要工具。学生从三年级科学课开始,就经常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活动,但却从没有对放大镜本身进行过探究。本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对放大镜进行探究,认识放大镜的特点,从而开始对微小世界的探究之旅。

通过教学活动实践,感觉“有结构的材料”及“活动中的探究”,对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科学概念,起着重要作用。

1、本课活动的重要工具——放大镜,除了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之外,也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三把放大镜,即有大小不同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也有大小一样放大倍数却不同的放大镜(来源于原来的光学实验盒中),通过对这两组有结构材料的研究,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放大镜不是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它的凸度”这些科学概念。并且结合实物展台,在小结放大镜特点时,利用两把同直径相同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的对比观察报纸上的文字,学生更是印象深刻,同时还发现“放大倍数大,视野缩小”的特点。

第二个有结构的材料,就是一些便于学生自制简单放大镜的材料。通过对放大镜放大物体特点的分析,学生认识到:透明,中间厚边缘薄的物体具有放大作用,从而想到各种方法利用各种材料去制作放大镜。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这些材料,以便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思考之后马上就能开展活动进行验证,这些材料主要有各种玻璃容器、玻璃球、保鲜袋、滴管、玻璃片等。在制作活动中,要注意保鲜袋的选择,很多保鲜袋并不很透明,效果不理想;学生在玻璃片上滴水滴,应使水滴圆润,放大效果才好,所以玻璃片要干燥,不然水滴会渗开,影响效果。此外,可以结合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试试容器不装水能否有放大作用?从而了解这些容器只有装上水才能产生放大镜的效果。

第三个有结构的材料,是老花镜片和近视眼镜片。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镜片,一个是凸透镜,一个是凹透镜。教材中的一段资料,介绍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其实是老花镜,但很多学生会认为是他们戴着的近视眼镜,这就有必要让学生观察比较一下,以纠正这个错误的认识。

2、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掌握科学概念,是科学课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本课就应在众多活动中让学生亲历讨论、观察等探究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印象,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的讨论活动,发现学生的思维是不能低估的,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学生所了解的各领域放大镜的作用是极其丰富的,有钟表匠、集邮爱好者、文物考察、古董鉴定、老人看报等等,交流之后,再让学生填写完成教材中的图表,以加深印象,积累资料。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观察活动,只有观察的对象够多,学生才会通过大量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放大镜作用的理解。除了教师提供报纸、叶片等观察对象外,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更多的东西,如指纹、衣服上的纤维、笔迹、纸纤维等,再通过交流,通过信息分享,使学生进一步扩大感性认识的活动面。在这个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比较两次观察所获得信息的不同,只有这样对比过,学生才会对放大镜的的作用有更深的理解。但在教学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的,往往会有不少学生耐不住性子,急于用放大镜观察,这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这方面是需要教师重视并加以引导关注的。

“放大镜的特点”探究活动,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如前所述),让学生在对比中,在观察中进行比较,从而了解放大镜放大的原理特点,了解怎么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并能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通过简单加工,制作出能放大物体的工具,以巩固对放大镜特点的认识。

 

 

《微小世界》单元之《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反思:

昆虫世界,是非常奇妙的。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就曾用放大镜观察过蝗虫、蚂蚁等昆虫,但那时的要求与本课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语。本课将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细微之处,来发现一些昆虫的奇特结构。

要想顺利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关键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昆虫标本,而且种类要多,蜻蜓、苍蝇、蜜蜂、蚂蚁、蝴蝶、蝗虫等,而我在教学中遇大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标本材料的缺乏。由于以往没有太多的积累,只能提供学生蚂蚁、蝴蝶的干制标本,苍蝇、蚊子、蜜蜂成长史标本,种类不够丰富,而且观察也不方便,使观察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又因为季节因素,现在也没有什么活体昆虫可供制作标本观察。教学后,知道了某些老师调整单元课时,将后面单元先提上来上,是很有道理的。

在观察前,结合媒体图片、文字等资料,先向学生介绍某些昆虫的复眼、足、触角、翅等值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的部位,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中能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观察,而不是随意的,漫无目标的,避免观察水平仍停留于三年级时对昆虫的观察。观察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通过比较,才能对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让学生将放大镜下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文字表述,可以画图记录,这样才能体现放大镜观察的效果,使学生印象深刻。

介绍“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希望学生能够仿照这些观察记录,在课外对某一昆虫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并完成一份观察报告。我们除了介绍教材中的资料外,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通过播放某些昆虫的生活录像片断(这方面的资料还是蛮多,挺好搜集的),使学生对这个内容有更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一种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报告,当然,由于季节因素,这项课外活动作业持续时间还是应该长一些的。

总体感觉,此课因为标本材料因素、季节因素,在教学时有些束手束脚。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提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努力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www.dbk123.com  

 

 

<<微小世界>>单元之<<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作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而这些晶体的制作,教师应早做准备,如果靠自然蒸发,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以免影响教学。

在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时,应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通过控制放大镜的发放来保证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然后再安排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活动,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比较怀疑,因为在放大镜下,食盐晶体颗粒并没有如此规则的形状结构,这是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这里应该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将后面“制作晶体”的教学内容提上来,制作一杯饱和浓盐水,然后滴在玻璃片上进行加热,制作出食盐晶体。这样的食盐晶体,就比较有规则,并且细节特征更加明显。考虑到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就只制作一个食盐晶体,课外要求学生依此方法制作白糖、味精等晶体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像雪花晶体这种越是奇妙而漂亮的,越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晶体的观察兴趣。对于矿石晶体,可以结合学校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进行观察以加深认识。

制作一个大晶体,有一定难度。作为拓展活动,也就有弹性了,学生能在课外制作出一个大晶体,就给加分。其实,我们买来的海蜇皮中,经常就有大块的食盐晶体,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给学生看一下,激发他们制作大晶体的兴趣。

[1] [2] [3] [4]  下一页

,人教版六下科学(每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