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世界》单元之《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上课初,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出示课前制作的简单显微镜,并讲解示范制作方法:利用一个与放大镜差不多直径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确定两把放大镜的焦距后,在合适位置固定好放大镜。然后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对比观察效果,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再提供卡纸、卫生纸筒等材料,让学生马上加工制作简单显微镜进行观察。然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在利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光线太暗,物体看不清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利用手电筒、镜子,结合五年级学过的光的反射知识,将足够的光反射到物体上,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这一教学环节,其实也是为下节课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原理等做下铺垫,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充足的光线照射和正确的调焦,对于用显微镜看清物体是非常重要的。
课外要求学生两两合作,将两个放大镜制作成简易显微镜,并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去观察校园中更多的事物,扩大对事物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曾设想,将三个放大镜组合,放大效果是否会更好?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安排在课外让学生探究尝试一下,这也是一项不错的拓展活动。
《微小世界》单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反思: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了解,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已充满期待。本节课将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开始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之旅。只有让学生通过显微镜看清了奇妙的细胞等微小物体,才能持续学生对生命世界的兴趣和探知欲,因此,正确使用显微镜就更加重要了。本课观察前的两项活动:制作载玻片的方法和使用显微镜的方法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又要讲解这两项技能操作又要让学生观察记录洋葱表皮细胞,感觉时间上非常紧张,不管是技能的掌握还是观察活动都停留于表面,而无法深入。(经过施教,深切感受到这一点。)因此,我调整了课时安排,在上此课前,特意安排了一节课,通过学生阅读了解,通过教师介绍演示,向学生讲解显微镜的各个结构及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一台显微镜进行操作练习,并观察制作好的玻片标本(科学工具箱中有),并对各组巡视指导,帮助他们看清标本。其实,显微镜操作中最重要的是对光和调焦,掌握这两点,就比较容易看清标本了。通过较长时间的反复操作,各组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惊叹中,较熟练地掌握了显微镜的操作,也看到了奇妙的物质世界,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续几课的教学扫清了障碍。
制作玻片标本,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不应教师包办代替。在制作前,应该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工具或材料有什么用,“知其所以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生制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洋葱表皮重叠而影响了观察效果,产生了较多的气泡而影响了观察效果。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www.dbk123.com 情况,必尽学生才第一次亲手制作玻片标本,有不足之处很正常。教师结合他们的观察效果,指出其不足之处,以便他们在今后制作中不断改进。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上,我们仍应遵循先肉眼,再放大镜,最后显微镜观察的顺序,并且每一次的观察都要让小组内的每一人仔细记录下来。这样才能通过对比,了解到显微镜对看清微小物质世界的重要作用。为了使学生能真正认真地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需要控制材料,我要求四人小组每一人均认真观察并记录后,经检查合格后再提供显微镜让他们使用,从而避免一开始就使用显微镜观察而失去整个活动的意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自己亲手制作的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亲眼看到了洋葱表皮细胞,他们很新奇,很惊异,很高兴,很自豪。看着学生们那兴奋的表情和溢于言表的喜悦,我想这应该就是我所要达到的效果了。
《微小世界》单元之《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教学反思:
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后,学生对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充满好奇,这节课将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更多的生物细胞。本节课以观察植物叶片表皮的气孔和叶绿体为主。为了让学生知道气孔、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片表皮上共有的特点,准备的材料应该多种,我准备了菜叶、树叶、葱等植物让学生制取叶片表皮的玻片标本。(菜叶和葱的表皮比较容易剥离,树叶要选嫩点的,不然很难制作。)考虑到教学时间,每组安排了1-2种材料供选择使用。在观察活动初期,学生对于观察到的是什么并不了解,让学生先依样画葫芦般的进行记录,通过汇报交流,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对观察对象有所了解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番,此次有目的的观察活动,能加深学生对叶片表皮细胞、气孔等的印象。在这个活动中,气孔的观察比较容易开展,只要制作的好,都能看清气孔的形状特征,因此在制作标本时老师应加强指导,叶片表皮要薄而透明才有利于观察。为了避免气孔关闭影响观察效果,这节课还得依靠天时,阳光充足时所采摘的叶片比较适合观察。
本节课还应该让学生观察一些动物体的细胞,以此来丰富对整个生物细胞的认识,而不是仅局限于植物。但在实际操作中,观察这类细胞标本有一定难度,不便于采集制作,因此除了提供现成的一些玻片标本,就是让学生通过媒体图片加深一下印象,当然,这样做远没有学生观察自己制作出来的玻片标本的效果好。这方面还需思考如何改进,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微小世界》单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学后记:
上两课以观察植物表皮细胞为主,这节课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的观察不同于植物表皮细胞的观察,微生物看似无形,也无法用放大镜直接观察到,这就对观察材料的准备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上课前,所准备的供观察用的水,应自己先进行一番观察,确定水中有微生物,不然会制约学生的课堂观察活动,会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学校里有个小池塘,养着一些鱼,还有一些水生植物,因此这个观察用水的准备倒是不难,水中也有不少微生物可供观察,其中以草履虫居多。
主要的问题还是出现在观察过程中。学生操作显微镜已比较熟练了,如果看到了活动着的物体,那必然是水中的微生物,但如果看到的是不会动的,又或者形态结构不像书中介绍的任何一种,那看到的是什么?是不是水中的微生物呢?对于这些物体,教师也不好回答,微生物种类繁多,而我们对水中的微生物的了解也是极其有限的,我们也无法确定学生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不是微生物。所以,也只能先让学生记录下画下所观察到的物体形态。为了帮助学生区分观察到的是否微生物,我告诉学生三种情况是可以排除的:一是水中的汽泡,汽泡的形状并不规则,但边缘明显,中间空白;二是过大的物体,在我们的显微镜下,是看不到占了一半以上视野的微生物的;三是移动载玻片而视野中却不动的物体,那是镜头上的灰尘等杂物。这样就减少了学生观察出错的概率,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节课观察后的交流小结很重要。通过交流观察到的物体,通过阅读资料库中关于微生物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情况,认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作用,与其他生物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微生物也是生物。
《微小世界》单元之《微小世界和我们》教学后记:
本课作为单元教学的小结,即回顾单元的观察活动、学习探究过程,也回顾人类伴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对物质世界探究的深入过程,从中深切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
,人教版六下科学(每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