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全课小结
孩子们,这节课你过得开心吗?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你认为怎样观察物体才更加全面?在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一首诗巧妙地写出了这种数学现象,这就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媒体播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觉得这首诗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设计意图: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作为这节课的结束,在优美的旋律中,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有机的整合,而且与课的导入《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首尾照应,使得整节课浑然一体,情境的创设自然而不着痕迹。】
【教学反思】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基于以上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并安排了两类层次与水平不同的观察活动,一是实物观察,如观察玩具汽车和各种不同的玩具实物,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观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视觉表象”的过程,从而体会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二是图形观察,在课堂中分别为学生呈现了淘气和笑笑从不同方向观察熊猫和茶壶的画面,通过画面进行空间想象,从而判断出他们各自看到的物体形状。这种间接观察物体的活动,学生经历的是“看图观察——空间想象——形成心理表象”的过程,从实物观察到看图观察,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在实物观察的过程中,我也特意安排了两种不同层次的活动,首先是本位观察,即学生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实物,形成在这个特定角度看到物体形状的表象;其次是换位观察,验证猜想,得到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样一个结论。
以上就是数学一年级: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更多文章进入:
www.dbk123.com小学频道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一年级:观察物体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