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案小学科学(青岛版)五上第一课病毒教案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上第一课病毒教案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上第一课病毒教案

04-03 18:30:59  浏览次数:743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案
标签: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上第一课病毒教案,http://www.dbk123.com
 

参考教案(一)

病毒

  教学目标   1.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病毒的类型以及病毒与人类关系等基础知识。   2.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之一,因为:通过学习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对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十分必要,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之二,因为:通过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个方面,病毒虽然有害能引起各种疾病,但人们可以利用噬菌体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同时纠正许多学生认为病毒全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3.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的教学内容为本章的教学难点,因为:   ①病毒极其微小(比细菌还要小得多),也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能亲自观察,因此,很难建立感性认识,只能借助书中配备的三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进行观察。   ②在讲述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时,涉及到较深的生物化学知识,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限,关于蛋白质、核酸的讲述难度很大,只能做简单介绍。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病毒形态结构内容的教学,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建议用讲述法。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小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在讲述时最好量化形容一下,比如病毒只有在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中才能观察到;三万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大小等。由于学校设备有限,学生不能直接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因此教师在课上只能指导学生参看书中配有的三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教师还可以用硬纸板做一个蝌蚪形病毒的模型,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建立感性的认识。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知道有哪些病毒?学生可以回答出如乙型肝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接着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病毒的发现过程:在用电子显微镜证实病毒以前,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种病的生物,他认为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太小,所以无法看例,后来证实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1892年俄国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时,为了抓住引起这种病的“病菌”,他用连最小的细菌也不能通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因为这种“病菌”通过了过滤器,所以他当时认为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病菌通过了。   1897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能通过过滤器,因此他把这病原菌称为“过滤性病毒”。直到1935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坦利从烟草的捉取液汁中获得了病毒的结晶,证实了病毒的存在。   20世纪30年代末,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的模样。认识了它的形态结构。通过病毒发现过程简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关于病毒结构的教学,可采用挂图或投影片等直观手段配合使用,重点要强调病毒与植物、细菌、真菌不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只由蛋白质外壳和有遗传作用的核酸组成。这是病毒与绿色植物及其他生物的区别。可强调一下核酸是遗传物质,与蛋白质一样,也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2.在讲述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时,教师可以介绍有关寄生的概念。特别强调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一旦离开寄主的细胞,就不会再有任何生命活动。关于病毒在寄主细胞里怎样繁殖,在此不必细讲,因为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学生难以学懂。这里可以向学生介绍病毒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繁殖,而不能在培养基上繁殖。这是病毒与细菌、真菌的不同之处。可以用化学方法得到病毒的结晶体,它像一般的化学药品一样,可以放置任何长短时间,丝毫不表现生命现象。但是,一旦进入活细胞里,它们马上就显示出生命的特征,它可以快速繁殖,造成对寄主的危害。   3.在指导学生学习有关病毒的类型方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强调病毒分类是依据寄主的不同而分成三类。因为一定种类的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细胞中才能生活,具有专性寄生的特性。   4.讲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尔后教师再作补充讲述,过去许多人以为病毒对人只有害处,不了解病毒对人类的益处。除了书中介绍的人们利用病毒专性寄生的特性,用噬菌体治疗一些细菌性疾病外,随着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及生活规律的掌握,使其在现代医学上推动了免疫学的研究和发展。如:利用一些动物病毒,经过人工处理后制成的疫苗,用于预防接种,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这里教师可以问问学生,“接种过何种疫苗?为什么要接种像乙型肝炎等疫苗?”另外,病毒的益处表现在,农业上可利用病毒制剂防治农业和林业的病虫害,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减少了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利用病毒进行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关于病毒的害处,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因为多数病毒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人和动物的传染病约60%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学生还是可以例举出一些实例的。另外,还要告诉学生病毒对植物的危害。被病毒侵染的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它可以使农作物和其他经济植物降低质量和减少产量。例如:我国长江两岸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上的花叶病,除造成大量死亡之外,还使脂肪减少 10%。通过这方面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   5.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它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呢?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启发学生回答。如:你是怎样患流行性感冒的?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综合归纳出病毒的传播途径为空气、水、伤口、血液、唾液、飞沫、蚊虫叮咬等。接着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应该系取什么措施预防病毒性传染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后,就要问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说明,这样可以切断传播途径,有利于预防传染病。    

参考教案(二)

病毒

  教材分析   教材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在防治上的应用,介绍了有关病毒的常识性知识。本章教材的特点是简明。   病毒是结构简单的生物,体积微小,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生物活性。初一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知识,要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是很困难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直观的手段,深入浅出的讲解。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关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

www.dbk123.com 生命活动特点的基础知识;了解病毒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教学准备   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病毒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特别是使人致病的一些病毒。例如:使人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使人患乙型肝炎的肝炎病毒。但是许多的病毒是可以为人所利用的。为了防治病毒性的疾病,为了利用病毒,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   首先我们学习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板书课题: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最小的病毒只有20毫微米,最大的病毒有300毫微米,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其结构是很简单的。   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寄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的物质进行繁殖,对寄主构成危害。   三、病毒的类型   按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   动物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   植物病毒:例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纺锤体病毒。   细菌病毒: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痢疾杆菌噬菌体。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起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疾病。例如:鸡瘟、猪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等等。   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小结:病毒是不具细胞结构的简单生物。病毒只有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植物、动物、细菌都可被病毒寄生。根据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病毒可对寄主造成伤害,使寄主致病。如果寄主是人、农作物或牲畜则是有害的;如果寄主是农业害虫则对人有益,故可利用某些动物病毒来防治农业害虫。,小学科学(青岛版)五上第一课病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