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课《他能撬动地球吗》教案,http://www.dbk123.com
教学目标]
1、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2、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初步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并验证杠杆省力的规律。
3、让学生体验实验验证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
[教学重点]
体味杠杆什么时候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教学难点]
初步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教学准备]
撬动地球模拟实验器材(装满水的纯净水桶、木板、小木块)、寻找杠杆的秘密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铁架台、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科技史引入 他能撬动地球吗
师: 有一位国王造了一艘大船,但由于船太大,无论如何也没法让它下水。阿基米德设计制造了一套杠杆滑轮系统,使得用很小的力就能拉动很重的东西。一切准备妥当 后,他便让国王顺手拉动绳子。奇迹出现了,船慢慢移动起来,终于下水了。为了对国王讲清楚杠杆原理就讲出了大话;“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他的这句自信的名言,则一直流传到今天。
师:他能撬动地球吗(板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模拟实验
活动1.我们也来撬动“地球”
师:我这里带来了一个比较重的东西----装满水的纯净水桶,请你提一提,能提动吗?
师:装满水的纯净水桶我们就假如它是……(地球),那我再提供的长木板和小木块呢?(撬的木棒,支点)
师:你再用长木板和小木块再试一试(学生实验)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就是杠杆。什么是杠杆呢?——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 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板)
活动2.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师:刚才,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师: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师:(1)请你把小木块前移一点,你用什么感觉,再往后呢?
(2)请你把用力的地方往前移一点,你用什么感觉,再往前呢?
请你把用力的地方往后移一点,你用什么感觉,再往后呢?
学生汇报,小结:感受是否科学呢,我们今天就借助一种科学工具----杠杆尺进一步来验证
(二)活动2.寻找杠杆的秘密
1. 师:出示杠杆尺,大家仔细看看杠杆尺由哪几部分组成?(杠杆尺、支架、底座)仔细观察杠杆尺,说说杠杆尺还有什么特点?(有一个一个的小孔,每相邻两孔之 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2. 对照P23图,进行装置,让学生感知平衡和不平衡
3. 师: 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挂上钩码当重物,那挂钩码的这个点叫什么?,那在杠杆尺右边挂的钩码就是?(力点)谁能指出杠杆尺的支点在哪儿?
4.师: 我们能利用杠杆尺钩码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前面的猜想吗?请同学们阅读P24实验设计,试着在右边的孔上挂上一些钩码,使杠杆平衡。记录使杠杆平衡的不同方 法,注意要多收集一些数据,才容易看出规律来
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记录
第____小组 ____年____月____日
左(阻力点)情况 |
杠杆尺的状态(图示) |
右(动力点)情况 |
钩码数 |
与支点距 |
钩码数 |
与支点距 |
|
|
|
|
|
|
|
|
|
|
5.对这个数据进行分析,将能省力的情况、费力的情况、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
(1)、“撬起来”的数据;
(2)、“平衡”的数据;
(3)、“撬不起来”的数据;
6.分析出杠杆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不省力也不费力?
(三)剪刀省力吗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剪刀,你见过哪些剪刀?
师:(出示各种各样的剪刀图片)那么它们都省力吗
小结
三、课堂总结;
请你分析阿基米德的大话的依据是什么?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工具)用到了杠杆?它们省力吗?为什么?
教学后记:能用杠杆尺进行多组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课教学设计以科技史引入,从了学生的体验入手,为 学生的实验探究提供前期储备,以(1)、“撬起来”的数据;(2)、“平衡”的数据;(3)、“撬不起来”的数据;帮助学生梳理总结。较好的突破了教学难 点。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课《他能撬动地球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