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de)的(de)5500多名代表满怀着喜悦的(de)心情和(hé)强国的(de)梦想相聚北京,出席了这次科学盛会。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的(de)讲话中首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de)重大理论。科学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中国的(de)科学将在东方的(de)地(de)平线上重新崛起。
据统计,1978年以后的(de)一个时期,我(wǒ)国科研与教育部门每年发表论文的(de)数量远远超过历史记录。增长率达到了世界第一。从80年代到90年陆续建立的(de)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使我(wǒ)国的(de)科研工作实力日益增强。象中科院高能物理实验装置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天文台的(de)亚洲最大的(de)2.16米天文望远镜,航天部门成功地(de)实现了发射一箭多星和(hé)返回式卫星以及遥感卫星、通讯卫星和(hé)气象卫星,中国科学家的(de)大泮考察获得(de)许多重要成果,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已经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de)。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de)党的(de)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拉开了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de)序幕,没有科学技术的(de)高速发展也就没有国民经济的(de)高速发展。著名的(de)“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的(de)实施,使我(wǒ)国在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自动化技术等诸多领域得(de)到迅速发展,有些已经在国民经济的(de)生产部门得(de)到应用。象材料领域的(de)复合材料、陶瓷材料、超导材料,信息技术领域的(de)巨型电子计算机大型程控交换机,自动化领域的(de)工业机器人和(hé)6000米水下机器人等都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内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de)发展成果。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de)决定》和(hé)同年召开的(de)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de)战略。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de)党的(de)第三代领导集体,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de)思想,胜利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二、三步战略目标的(de)重大举措。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科学技术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de)重要阵地(de)。5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hé)60多个省级开发区,涉及到生物、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环境保护等技术。总共立项12500多项。从91年到97年,国家级开发区技工贸收入从87.3亿增加到3300多亿元。
目前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高新技术产业风华正茂,国营与民营企业当中都涌现出一批颇有特色的(de)单位都以他(tā)们的(de)高科技实力而成为市场竞争中的(de)佼佼者。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de)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de)不(bù)竭的(de)动力。在欢庆中国科技发展的(de)成果时,我(wǒ)们也期待着中国的(de)科技将以更新的(de)姿态,更新的(de)步伐跨入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