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幼教文章早期教育早教指南走出早期教育的误区
走出早期教育的误区

走出早期教育的误区

11-19 23:36:52  浏览次数:202次  栏目:早教指南
标签:早教培训,儿童早教,早期教育, 走出早期教育的误区,http://www.dbk123.com

   从孩子出生到两三岁时,是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到了三岁,脑的重量已相当于成人的70%~80%。因而,早期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提到早期教育,有人便认为是认字,做算术,学钢琴,学外语,提前上课。其实,早期教育不当,同样会导致悲剧。

  有一位叫怡茹的孩子,从小特别聪明、灵秀。生下来2个月会笑,6个月能坐,8个月“唱歌”,9个月叫过爷爷,10个月叫爸爸、妈妈。已属晚婚晚育的夫妻俩把怡茹宠得像宝贝一样。身为大学教师的父母只有一个心愿,要把他们美丽的天使培养成出色的艺术人才。

  为了使女儿免受“污染”,1岁多的怡茹,除了几个亲属,从不抱给外人看。夫妻俩十分重视培养女儿的艺术细胞,2岁时开始教她弹琴、练字、背唐诗宋词。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下班后夫妇俩谢绝一切户外活动,甚至连电视都不看。女儿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她没有机会同小孩玩耍,没有人逗她开心。

  大约3岁时,父母的夙愿破灭。怡茹昔日那双灵巧的大眼睛失去了光泽,漂亮的脸蛋也逐渐冷漠。她开始说“不”,后来干脆一言不发,拒绝父母的一切安排。母亲害怕了,一次次跪在女儿面前,“叫我妈妈,叫妈妈!”,任凭她千呼万唤,怡茹仍是我行我素,连正眼都不看她一下。

  怡茹经常不吃不喝,也从不提任何要求。医院走了一家又一家,药片吃了一包又一包,然而,她那童真未泯的目光仍是呆滞的。

  5岁时,夫妻俩终于幡然醒悟,孩子是太寂寞了。于是,她们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可幼儿园都拒绝接收。老师说,怡茹在幼儿园从不与小朋友玩,也不思饮食;如有小孩拉她玩,她就会打自己;有小朋友欺侮她,她像“铁人”一样,不怕打,也不哭闹;对过往的汽车很感兴趣,一听到喇叭声,就会跑向汽车……

    怡茹越来越古怪,吃饭只用她那个已摔得变了形的碗,上厕所要把鞋袜脱下来,一丝不差地占据在她熟悉的蹲位上。这恶梦般的日子,怡茹和她父母一块走了好几年了,走得一年比一年心凉。

  幸亏后来遇到了儿童心理专家,怡茹尘封的世界才开始复苏。然而,无论怎样矫正治疗,结果都难尽人愿,因为已经错过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时期。

  现在,父母们大都知道早期教育重要,但许多人对早期教育还缺乏正确认识,比较盲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超前教育论
  许多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超前教育,即把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提前完成。孩子刚会说话,就教他背唐诗、宋词;才刚上幼儿园,就灌输小学的课程;有一位家长在孩子3岁时就开始教算术题,孩子常常做不出来,久之,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超前教育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超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儿重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教育内容应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吻合,不能片面地超越孩子心智发展的阶段硬性灌输;也不要过分期望自己的孩子比同龄孩子都强。长期过量超前灌输知识,最终只能使他们厌恶学习。
  其次,超前教育的形式不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正常幼儿都是天生活泼的,让他们长时间坐下来学习很困难。由于幼儿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善,兴奋与抑制难以很好地协调与平衡,集中注意时间短,自制力差。不考虑幼儿这些特点,对他们要求过高、过严,强迫他们长时间地学习他们难以理解、也不感兴趣的东西,只能使孩子感到厌倦,甚至反感。
  而且,不当的超前教育往往剥夺了幼儿独立活动与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机会,使儿童的创造思维潜力被压抑,智力开发受到影响,危及儿童身心健康。

  2、单纯智力开发论
  有些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早期智力开发,不惜钱财和精力进行智力投资,购买大量昂贵的高级玩具;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令其琴棋书画无所不练;稍大些又进行过于复杂的思维训练。

  单纯智力开发论的错误在于只重视智力的早期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早期培养。一个人是否成才,不仅与智力水平有关,而且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甚大。专家的研究结论是,学生在小学时的成绩主要受智力因素的影响,从中学低年级开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进入成年有否成就,将主要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且,单纯智力开发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一个儿童出生后,要经过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与发展,完成这个过渡与发展叫做儿重的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既不能单靠智力开发,也不能只靠成人说教,而主要靠与其他人的社会交往来实现。儿童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培养各种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倘若孩子只具有较高水平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而不具备良好的非智力素质,那么,他在社会生活的适应上就会感到困难,处理不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孩子,其心理发展是有缺陷的,即便是智力水平高,终究难以成才。因此,早期教育决不能单重智力开发,必须特别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学前教育论
  有些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学前教育,只要把这个阶段的教育工作抓好了,就算抓好了早期教育,错过了早期教育的关键期,怎样努力也难成才。

  这种观点很片面。学前期无疑是儿重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但从目前心理学的研究来看,智力开发,尤其是智力因素的培养,都没有明确的关键期。不能仅仅把早期教育局限在学前期,它不符合实际情况。从前些年我国几所大学招收的少年大学生来看,它们中有些人在幼儿阶段并没有受到什么特殊的教育,小学阶段也是成绩平平,没有什么出众之处。只是后来由于某些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的突出发展,比如刻苦,不怕困难,争强好胜等,而成为少年骄骄者。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儿童的早期经验虽有其特殊意义,但一些优良非智力因素的最后形成,主要还是在中小学。因为只有在这个阶段,儿童才可以获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与训练,这对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儿童在进入中小学以后,才能更好地养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早期教育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
  1、爱的教育
  孩子心理正常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爱的阳光普照和爱的雨露滋润。父母亲属可以通过注视、微笑、拥抱、抚摸、亲昵、挑逗等形式,将爱的信息传达给孩子,使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别人对他的无私的爱。同时,还要创造欢愉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间亲密和谐,互敬互爱,就会使孩子感受到一种温馨和愉悦。只有在爱的环境下,孩子才对周围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2、丰富的感官刺激
  动物园里的飞禽走兽,郊外的花草树木,乡间的田野溪流,街上的熙熙嚷嚷,儿童连环画,电视中丰富的色彩,变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等,都是对孩子的大脑和心理的发育和发展有好处的感官信息刺激。应多带孩子到处看看,听听,摸摸,让他们熟悉、感知周围的事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3、发展语言能力
  从教“爸爸”、“妈妈”等开始,逐渐教周围事物的名称,自己的手、头、脚等。稍大点,可教童谣、儿歌、诗词,跟他们讲故事,。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听、说,多采取对话的形式,帮助发展语言能力。

  4、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培养孩子有规律地生活,基本上按时睡觉;在饮食方面,不吃零食,不偏食,不挑食;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上厕所;搞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擦桌子,收拾东西;还应培养学习做事专心的习惯,不可一面做练习一面看电视。对一小孩子,可以采取奖赏的办法,使期望行为得到强化。

  5、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当幼儿两三岁后,个体意识开始萌发,开始区别自我和他人。他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与伙伴的游戏中,来比较别人,认识自己。通过伙伴间的相互帮助,学会理解、尊重、理解和同情,产生社会意识。因此,孩子应放在群体中生活,鼓励他与同伴交往。还要教育孩子懂礼貌,懂得关心他人,有勇气和毅力,跌倒了不哭等。

  以上是早期教育的基本内容。当然,孩子如在某方面有天赋,有兴趣,可发展特长,比如学钢琴、绘画等。不过应注意两点:一是必须在不忽视早期教育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二是必须在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容易造成人格缺陷或事与愿违。

,走出早期教育的误区

《走出早期教育的误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