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就要到了,这个时间段里,每个家庭或多或少地都会碰到与“死亡”有关的话题,也许恰好您的孩子就会问这个连大人也讳莫如深的问题。您,会如何回答孩子呢?
跟孩子谈论死亡,谈些什么?如何谈?其实,就是在问为人父母者:“你是怎么看待死亡的?”所以,大人的态度和认知非常重要,并且也需要学习一些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在态度方面,面对孩子时不要惊慌失措,或慌不择言地应对,或一味地回避,可严厉地斥责,都不可取,死亡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的一个知识点,否认或逃避只会增加“死亡”的神秘感,引起孩子不恰当的想像。只有当孩子正确地理解了死亡之后,才能尊重生命。
另外,要避免将两种极端的态度传达给孩子,一种是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一种是不用怕死。
不错的
其次,在谈话的方式上,最基本的一点,一般情况下不要无缘无故地突然跟孩子谈论死亡,只有当孩子有疑问或遇到恰当的时机时才可以提及。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运用的方式也会不同。
在早期教育中,3岁以下的孩子,思维局限于他能看得到和触摸得到的东西,离开了这个范围,他就不会再关注了。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这个人或者小狗狗不见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生死感触不深,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可以打比方地说,有些人,或者小狗狗,有一天他(它)就像汽车一样,开走了,消失了,不再回到家里来,以后再也见不到他(它)了。只要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就可以了。
3-6岁的孩子,如果问到关于死亡的问题了,家长一定避免含糊不清和欺骗性的回答,比如“他走了”,“他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等等。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知道,物体是永远存在的,离开了还会回来,不会主动地意识到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结,是完全的消失,所以这样的回答只会让他更加焦虑,增加留恋感,期待着死去的人还能回来。
不错的
正确的方法有:
1. 问孩子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留意孩子问问题时的情绪,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判断孩子通过这样的问题究竟想知道什么,满足了孩子想知道的就可以结束谈话,不要再继续长篇大论地大谈特谈。比如,“你的想法呢?”、“你认为人死了会去哪里呢?”
2. 正确地解释死亡的概念,比如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死亡是一个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死了的人不能复生;死亡是一切身体活动的停止,平静地描述死亡的状态,如心跳停止、不会呼吸、不会说话走路、样子像睡着了,不会再醒过来等等;死亡会因为年老、生病或意外引起。
3. 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孩子除了因为未知而对死亡本身产生害怕、恐惧外,3-6岁年龄段的孩子主要还会有担心与家人分离的焦虑感,不要否定孩子的感觉。可以主动与孩子分享自己对死亡的感受,比如说:“面临死亡,我也会感到害怕和担心,害怕……,担心……”,要讲清楚具体害怕或担心的内容是什么,让孩子知道情绪背后的意义,这样可以让孩子了解他的情绪反应是正常和可以接受的。
不错的
4. 挑选适当的时机:当孩子主动提及时;有家人或亲友、邻居过世时;家中养的植物或动物死去时;日常生活里,看电视、电影、卡通书或偶尔遇到现场或出殡的情形时。特别是在家中养的花花草草或小猫小狗死亡时,为它们举行一个安葬仪式,通过可操作的形象的、可控制的方式,将孩子内心的伤痛、恐惧外化,来降低情绪的强度。
5.如果在家长自己还处于悲痛情绪,无法谈论这个问题时,应特别注意,不妨对孩子如实说:“我现在还不能谈,等我可以谈的时候再谈,好吗?”。如果孩子以后不再提及,不了了之了,家长也就没有必要再提及。
不错的
6. 注意一个特殊的问题,当孩子问到:“妈妈(爸爸或其他亲人),你会死吗?”时,如果家长直接答说“会”,将使孩子误以为近期就会发生。因为孩子对时间的概念还不成形,所以在回答该问题时务必加上“要很老很老很老才会死”。通过多次强调“很老”这个字眼,使孩子觉得时间还很长,不会因为他的亲人受到死亡威胁而不安。
7. 隔代教育的家庭中,父母亲需要注意,有的老人思想观念陈旧,用鬼神来吓唬不听话的孩子,容易使孩子经常处于恐惧的情绪中。中国人喜欢说:“你真气死我了”,“你不吃饭我就打死你”之类的话,如果恰好老人的去世与说这些话的时间相去不远,容易使孩子误以为自己对老人的去世负有很大责任,产生心理阴影。另外,老人的死对孩子的打击会比较大,会让孩子产生失去依靠的恐惧。
最后,送给广大的家长朋友们一句话,就是儿童教育学家罗夫斯在《与孩子谈死亡》一书中所讲的:“如果孩子能在开诚布公谈论死亡的环境下长大,那么他对死亡会有较好的理解,不至于太害怕。”
广州心灵之旅心理咨询中心 李永华
,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