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案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声》单元第十三课 声音的产生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声》单元第十三课 声音的产生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声》单元第十三课 声音的产生教案

04-03 18:30:11  浏览次数:144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案
标签: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声》单元第十三课 声音的产生教案,http://www.dbk123.com

教学目标:

一、        探究目标:

1、             大胆质疑,通过观察和实验,乐于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2、             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

二、        情感目标:

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        认知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具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带、瓶子、钢尺、鼓、鼓棍、锣、小黄豆、系着线的泡沫小球。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设计说明:

本节课设计重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

 

教学过程:

(教室里摆放九个小组的桌子,桌子上放有号码牌,学生进教室后分小组坐在座位上。)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教师播放录音)

2、引导学生谈谈听后感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听到了什么)

3、学生模仿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

4、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声音的疑问。

5、揭示课题:声音的产生(板书)

二、        自主探究

(一)学生展示带来的发声材料,设计实验。

1、师:大家说说看,鼓、锣、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2、分组实验。(学生对物体分别进行敲、打、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任何物体在静止的状态下,都不能自行发出声音。当给它们一定作用的力时就能发出声音。

(二)学生根据课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开展探究,根据探究的问题,选择实验材料,研究实验方法,将讨论的结果记在“小组实验方案表中”。

实验1:在鼓面上撒些小黄豆,敲击鼓面时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把用系着线的小泡沫球靠近敲打后的锣面,观察小泡沫球发生的变化。

实验3: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实验方案表

 

小组共同探究的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组内共同选择的实验材料(在选

择的材料序号前打“√”)

(1)队鼓(上面撒有小黄豆)、鼓棍。

(2)锣、系着线的小泡沫球。

(3)钢尺

小组内口头研究的实验方法或

实验步骤

 

小组内对研究的问题进行

归纳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

 

 

(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

[1] [2]  下一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声》单元第十三课 声音的产生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声》单元第十三课 声音的产生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