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案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小学教案
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小学教案

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小学教案

04-03 17:46:59  浏览次数:679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案
标签: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小学教案,http://www.dbk123.com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用茎繁殖的。

六、活动:夺红旗回答上述问题

七、小结:板书

                    8、茎繁殖

月季    扦插——直接把茎插入土壤

毛桃树  嫁接——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

www.dbk123.com

 

 

www.dbk123.com

9 移栽植物苗

教学目标

1. 认识植物造林的重要作用。

2. 能就植物移栽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讨论,最终掌握植物幼苗移栽的方法。

3. 完成扦插月季幼苗的移栽任务,能熟练地完成移栽操作。

4. 能对移栽后的植物继续保持研究的兴趣,并完成观察记录。

5.认识我国关于植物的相关法规和纪念日,了解法律法规、纪念日的重要意义。

6.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移栽月季苗分解图

分组准备:扦插成活的月季苗、花盆、瓦片、泥土、移植铲、水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

师问:“你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过相似的场景吗?你觉得移栽植物造林绿化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并就此进行简单讨论。适当时,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移栽植物绿化环境的重要作用。

2. 讨论移栽的注意事项,知道移栽方法。

提出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植物的幼苗容易成活?学生进行讨论,形成初步的认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充分考虑哪些条件是影响移栽成活率的关键。

3.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6页“小资料”,并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使移栽的方法更加清晰,使后期学生操作移植月季幼苗的成活率得到提高。)

4.指导学生形成讨论后的结果,将结果填写在教材中。(讨论的结果,实际上是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教材资料、查阅其它资料后形成的最终结论。)

5.完成填写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形成全班之间的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认识。

6. 实际操作并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

出示关于月季移栽过程的分解图,对各副图片进行详细的讲解。(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更加准确地完成移栽活动的每一环节。对前面通过讨论得到的移栽方法的进一步强化。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移栽的过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每一步操作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月季幼苗的成活率。)教学时应该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图1,瓦片的大小应该能刚好罩住花盆流水孔,底层土壤应该用手轻轻压紧;图2,从繁殖槽内挖掘出幼苗时,尽可能保持根系周围的土壤不脱落,不要触碰根系;图3,填土窑均匀;图4,压实土壤的动作要轻,用力要均匀,避免用力过重导致土壤内根系被破坏;图5,一次性浇透水,以水不漫过花盆,并从流水孔流出多余水为准,强调要节约用水。补充移栽后期管理注意事项:刚移栽的幼苗要放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进行管理;浇水要一次性浇透;注意观察土壤变化,土壤发白时就应该浇水;每天注意给幼苗的叶面喷水,保持空气湿度;移栽后的1~2个月内不需要浇肥料,以免灼伤根系。

指导学生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工作,要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移栽结束后,师问:“我们的移栽工作已经完成了,月季能正常生长吗?”要求学生对移栽后的月季进行跟踪观察,并结合小组特点完成各自的观察记录工作。

7. 知道我国关于植物的相关法律法规,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和含义。

收集一些关于我国所建立的保护植被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讲解。“植树节”的由来和含义,指导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取。

提出问题:如果要在植树节这一天开展一次植树活动,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引导学生将前面所学习到的繁殖、移栽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简单的实施计划。

10、苗圃里的蒲公英

教学目标

1.  知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  知道蒲公英果实是通过飞行来传播种子。

3. 蒲公英的果实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是由于结构上类似于降落伞。

4. 通过图片观察,了解除借助飞行进行繁殖以外的其它五种繁殖方式。

5.能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根据数据对蒲公英果实飞行能力进行定量分析。

6.能借助仪器对蒲公英果实进行细致观察,发现结构上的特点,并联系其飞行能力进行分析得到结论。

7.能进行数据记载和观察记载。

8.能采用多种形式收集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苗圃图片、六种不同繁殖方式图片

小组准备:蒲公英果实、培养皿、卷尺、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 回顾参观苗圃中的发现,生成研究问题。

展示苗圃图片。师问“: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除了看到很多人工繁殖的幼苗,在地上、角落里、砖缝中还发现了哪些植物?”

通过观察图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参观苗圃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这些植物能在苗圃中安家?它们来自哪里?形成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师问“:你能做出怎样的猜想?”

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前期预测,形成兴趣。

2. 吹蒲公英比赛。

重点应该是针对蒲公英果实的飞行能力进行实验,并从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蒲公英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这一事实。分三步进行教学:

(1)提出问题:大家都吹过蒲公英没有?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能将蒲公英吹得最远。组织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活动。指导各小组推选自己的参赛队员,分发材料并组织比赛。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比赛成绩进行测量,并形成数据记录。

学生在观察数据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同学的蒲公英果实飞行的距离特别远?他们是怎样吹的?这样吹对蒲公英果实的飞行起到了什么样的帮助?引导学生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思考,并认识到风力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蒲公英果实飞行的距离长短。

在学生讨论后小结:风力大,果实飞行距离远;风力小,果实飞行距离短。

(2)进一步引导:蒲公英的果实为什么能飞这么远?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思维上的发展,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对蒲公英果实进行仔细观察,并要求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记载。(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探究能力和科学记录能力。)指导学生对蒲公英果实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果实形状运用绘图、文字等方式进行记载,鼓励记录方式的多样化。

(3)讨论:蒲公英果实为什么飞那么远?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形状特点入手,讨论其结构对飞行能力的影响,形成共识:像降落伞一样随风飘散。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小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