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国际妇女节的(de)想法是最先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西方各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hé)经济扩张阶段。恶劣的(de)工作条件和(hé)低廉的(de)工资使得(de)各类抗议和(hé)罢工活动此起彼伏。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de)制衣和(hé)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恶劣的(de)工作条件和(hé)低薪。尽管后来当局出动警察攻击并驱散了抗议人群,但这次抗议活动促成了两年后的(de)3月第一个工会组织的(de)建立。
接下来的(de)数年里,几乎每年的(de)3月8日都有类似的(de)抗议游行活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de)是在1908年,当时有将近15000名妇女走上纽约街头,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工资和(hé)享有选举权等,并喊出了象征经济保障和(hé)生活质量的(de)“面包加玫瑰”的(de)口号。首次庆祝妇女节是在1909年2月28日,当时美国社会党发表了一项宣言,号召在每年2月的(de)最后一个星期日举行纪念活动。这样每年的(de)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1913年。1910年,社会主义国际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首届国际妇女会议。会上德国妇女运动领袖克拉拉·蔡特金(ClaraZetkin)倡议设定一天为国际妇女节,得(de)到与会代表的(de)积极响应。次年3月19日,奥地(de)利、丹麦、德国和(hé)瑞士等国总共超过一百万人举行各种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6天之后的(de)3月25日,纽约发生了著名的(de)三角工厂火灾,火灾吞噬了140多名制衣女工的(de)生命,这其中大多数是意大利和(hé)犹太移民。而恶劣的(de)工作条件被认为是导致如此重大伤亡的(de)主要原因。这场火灾后来还对美国的(de)劳工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的(de)妇女们也于1913年3月8日走上街头,通过举行和(hé)平集会等形式反对战争。
纪念国际妇女节的(de)活动后来还证明是俄国革命的(de)前奏。1917年3月8日,当时的(de)俄国妇女举行罢工,要求得(de)到“面包与和(hé)平”。4天后,沙皇被迫退位,临时政府宣布赋予妇女选举权。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布尔什维克的(de)女权活动家科伦泰(AlexandraKollontai)说服列宁将3月8日设为法定假日。苏联时期,每年都会在这天纪念“英雄的(de)妇女工作者”。不(bù)过在民众中,节日的(de)政治色彩逐渐减弱而演变成类似西方的(de)母亲节和(hé)情人节之类向女性表达尊敬和(hé)爱意的(de)机会。至今,这天仍是俄罗斯的(de)法定假日,男性会赠送礼物给妇女以祝贺她们的(de)节日。
在西方国家,国际妇女节的(de)纪念活动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正常举行,但后来一度中断。直到19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de)兴起才又逐渐恢复。
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首次举行了妇女节的(de)纪念活动。1949年,大陆中央政府成立后正式将3月8日定为妇女节,该日全国妇女放假半天,并举行各种形式的(de)庆祝活动。在台湾、香港和(hé)澳门等地(de),妇女节也都作为一个节日予以庆祝。但在1991年,台湾岛内内政部却取消了原本妇女节时妇女可以放假的(de)规定。
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每年于3月8日举办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