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话题]素材适用于“热爱”“奉献”等话题。
﹡历史人物﹡
留取丹心照汗青
德祐元年,蒙古铁骑如摧枯拉朽直逼临安。时任赣州知州的(de)文天祥起兵勤王,并将全部家产拿出来充作军费。其友人劝他(tā)说:“你(nǐ)以这万余乌合之众,去抵挡元朝三路大军,何异于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说:“我(wǒ)最恨的(de)就是国家一旦有急难,征召天下之兵,而无一人一骑入关。我(wǒ)之所以不(bù)自量力,准备以身相徇,就是为了使天下的(de)忠臣义士因此能闻风而起。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这样才可能保住江山社稷。”
可是,经过多年艰苦的(de)抵抗奋战,文天祥最终还是兵败被俘。元朝大将张弘範逼他(tā)写信招降在厓山继续抵抗的(de)张士杰,他(tā)坚决拒绝。 元朝皇帝忽必烈“既壮其节,又爱其才”,希望说服文天祥叛宋降元。他(tā)召文天祥上殿,对文天祥说:“你(nǐ)若能像对宋朝一样对我(wǒ),就立即以你(nǐ)为中书宰相。”文天祥说:“我(wǒ)文天祥为大宋状元宰相,宋亡,我(wǒ)惟可死,不(bù)可生。”忽必烈又说:“汝不(bù)为宰相,则为枢密。”文天祥昂然答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文天祥从容就义,舍身成仁,时年仅四十七岁,浩气丹心,永存史册。
[点拨]文天祥在国家有难时,私毫不(bù)顾自身利益,将所有家产奉献出来充任军费;在他(tā)被捕后,他(tā)又不(bù)为敌人承诺的(de)高官厚禄所心动,毅然奉献出自己宝贵的(de)生命,谱写了一曲正义之歌。
[适用话题]素材适用于“热爱”“奉献”“国家”等话题。
﹡科学家风采﹡
勇于献身的(de)科学家
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de)科学家。他(tā)小时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被毒蛇咬死,就决心研究出一种抗蛇毒药。他(tā)从15岁起,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de)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与毒性。
这种试验是极其危险和(hé)痛苦的(de)。每注射一次,他(tā)都要大病一场。各种蛇的(de)蛇毒成分不(bù)同,作用方式也不(bù)同,每注射一种新的(de)蛇毒,原来的(de)抗毒物质不(bù)能胜任,又要经受一种新的(de)抗毒物质折磨。他(tā)身上先后注射过28种蛇毒。经过危险与痛苦的(de)试验,终于有了收获。他(tā)一共被毒蛇咬过130次,每次都安然无恙。海斯德对自己血液中的(de)抗毒物质进行分析,试制了一些抗蛇毒的(de)药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伤的(de)人。
[点拨] 鲍尔?海斯德忍住痛苦,向自己体内注射毒素时,他(tā)已经将自己的(de)生死置之度外,想到的(de)却是救治被毒蛇咬伤人的(de)生命。这种奉献的(de)精神,又岂止是“无私”一词可概括的(de)?
[适用话题]素材适用于“生命”“奉献”“热爱”等话题。
二、运用指导
1.巧用素材:
“奉献”是一种自我(wǒ)牺牲,是一种道德上极为崇高的(de)境界。我(wǒ)们的(de)社会需要人们在某些时刻、某些场合做出奉献。或许在某些时候,我(wǒ)们自己也会被期待着选择牺牲,做出奉献。自我(wǒ)牺牲的(de)内在性质,使奉献行为显得(de)愈发可贵,也愈发值得(de)提倡。
在文章立意与选材时,我(wǒ)们表达“奉献”的(de)主题应侧重于强调:不(bù)顾自身利益,不(bù)求回报等,上面的(de)素材包含古今中外的(de)各种鲜活的(de)人物事例,在写作“奉献”一类话题时,可根据自己的(de)立意来灵活运用。
2.话题适用:
可以适用于“阳光”“奉献”“爱”“热爱”“感动”“付出与回报”(2006年日照市中考作文题)等话题。
3.真题展示:
(A)因为奉献,所以世界上少了无家可归的(de)人;因为奉献,所以沙漠中多了绿阴;因为奉献,所以许多人在病痛中被解救出来……
请以“奉献”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de)文章。
(B)请以“奉献着是快乐的(de)”为题作文
三、运用示例
1.标题示例:
《投大地(de)一片绿阴》《说“爱”》《生活因“奉献”而精彩》《马路上的(de)“卫士”》《守卫家园》《奉献者最快乐》《用爱拨响生命之弦》
2、优秀语段示例:
①你(nǐ)看那高高的(de)钻天杨,树身粗壮,枝叶繁茂,巍然屹立,风雨攻不(bù)垮它(tā),洪水淹不(bù)没它(tā),是什么支撑着这个顽强的(de)生命?那就是树根。树根深深地(de)埋藏在地(de)底下,不(bù)断吸取着水分、养料,供给枝叶的(de)生长需要。尽管你(nǐ)在赞叹大树的(de)繁茂时几乎没有注意到它(tā)的(de)存在,尽管你(nǐ)在赞美树的(de)价值时忘了这价值从何而来,可它(tā)依然默默地(de)吸取着、奉献着,从不(bù)想钻出地(de)面显耀自己。相反,为了有更多的(de)水分,更丰富的(de)养料,它(tā)总是越扎越深,越扎越远。树根有着无私奉献的(de)可贵品质,它(tā)的(de)奉献比起春蚕,比起蜡炬,却有着更深的(de)意义。
②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社会、国家、民族的(de)利益,鞠躬尽瘁,舍生忘死,在史书上留下了不(bù)朽的(de)篇章。三国时诸葛亮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代林则徐在流放伊犁的(de)途中,写下了“苟利国家年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de)不(bù)朽诗句,都是奉献精神的(de)典型体现。正是无数代人的(de)奉献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得(de)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de)教师,工作到深夜、节假日不(bù)休息、为了工作不(bù)惜牺牲家庭、耽误自己的(de)的(de)青春、带病坚持工作,南京年仅24岁的(de)女教师杨慧香消玉殒,突然永远地(de)倒在了讲台上就是最好的(de)例证。尤其是在抗击非典这一场没有硝烟的(de)战争中,不(bù)少个人、企业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可亲可敬的(de)白衣天使,他(tā)们争上“前线”,用自己的(de)生命保卫患者的(de)健康,同病毒做斗争,他(tā)们没有闪耀的(de)光环,没有诱人的(de)报酬,没有高额的(de)回报,是什么力量使他(tā)们把一切奉献给了他(tā)们忠诚的(de)事业呢?什么样的(de)思想决定什么样的(de)行动。他(tā)们的(de)思想达到了一种境界――让更多的(de)人平安,让祖国平安。
3.例作赏析:
让奉献之树常青
周 阳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hé)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往往主重于物质文明的(de)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de)建设。我(wǒ)觉得(de)两种文明的(de)发展都源于无私的(de)奉献。因此,奉献在兼顾个人利益的(de)同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de)动力。
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de)一生奉献于阿里。他(tā)们以无私的(de)奉献实现了自己的(de)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de)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更多的(de)人是在默默地(de)奉献,献出自己的(de)力量,构建社会文明的(de)大厦。
有人认为奉献是为了更多地(de)索取。寓言中猪抱怨的(de)目的(de)也正是为了获得(de)人对它(tā)的(de)赞扬。恰恰相反,奉献的(de)本质在于它(tā)的(de)无私性。现在有许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de)老战士,他(tā)们从不(bù)张扬自己辉煌的(de)功绩,不(bù)向国家伸手搞特殊。他(tā)们这种无私的(de)精神,同样是奉献。这种奉献更深沉,更伟大。
奉献是积极主动的(de)。个人的(de)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de)伟大体现。猪在生存之时,一味地(de)索取;而牛在生前是积极地(de)劳作奉献,死后实现同猪一样的(de)贡献。因此,它(tā)得(de)到人们更多的(de)称赞,同时也将它(tā)喻为勤劳、善良、仁慈的(de)化身。此时,它(tā)的(de)贡献已不(bù)仅仅是在物质上的(de)奉献,而更重要的(de)是精神的(de)奉献。
现在大批的(de)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tā)们也在奉献着自己的(de)思维,奉献着自己的(de)精神力量。我(wǒ)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de)同时,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这正是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hé)智力支持。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de)奉献不(bù)可忽视。
我(wǒ)们常把老师的(de)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间最伟大的(de)奉献也在于此。教师把自己所学的(de)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de)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社会建设的(de)洪流。当老师们放下手中的(de)粉笔,满头银丝时候,感叹桃李满天下的(de)时候,他(tā)们才真正感触到奉献之后的(de)欣慰。
奉献不(bù)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愿的(de)。让我(wǒ)们新世纪的(de)一代青年都投身到乐于奉献的(de)革命洪流中,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奉献这棵常青树,永远葱茏、繁茂。
【点评】
文章首先由对社会现象的(de)评论,紧扣主题引出自己的(de)鲜明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与讲道理来对观点进行论证。所有论据皆紧紧围绕论点展开,具有很强的(de)说服力。构思缜密,结构完整,篇末点题,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