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睡中思
“初唐四杰”之一的(de)王勃,写作之前先磨好墨,然后卧床引被覆盖。起来后提笔就写,而且不(bù)再改动。这种“睡中思”的(de)方式,当时被人们称为“打腹稿”。流传至今的(de)“腹稿”一词就由此而来。宋代江西诗派代表人物的(de)陈师道,每当外出游览有了诗兴,就急忙回家卧于榻上,以被蒙头,称之为“吟榻”。此时,全家不(bù)能有任何响声,甚至连猫狗都得(de)赶出去,直到他(tā)诗作完成,家中生活才能恢复正常。
二、闹中思
宋代大学士杨大年,每逢作文,就跟门人、宾客饮酒下棋,在笑闹中构思,反而不(bù)“走神”,并不(bù)时用小方格纸写出,让门人抄录。清朝毛西河家境不(bù)好,外屋是私塾,自己一边回答学生问题,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跟里屋夫人吵嘴,一边构思文章,居然文章写得(de)很出色。
三、坐中思
鲁迅先生在写文章之前,常常在饭前或饭后半倚在藤椅上,双目微闭,一言不(bù)发。据许广平回忆说,只要见先生起身走动说话了,便是先生胸有成章了。当代著名的(de)散文家郭风,写文章必须坐在家里那张古老的(de)木桌前构思。一坐到那儿,仿佛灵感就来了。因此,几十年来,那张旧书桌一直陪伴着他(tā),每天晚上八点钟左右入睡,清晨四点起床写作,成了多年不(bù)变的(de)习惯。
四、话中思
当代著名国画家石鲁,在构思作画之前,经常找一些知心朋友摆“龙门阵”,一边磨墨,一边古今中外、海阔天空地(de)和(hé)客人闲谈;直至夜深人静,客人告辞,构思也便成熟,这才挥笔作画。往往一挥而就,达到“忽然兴致风雨来,笔飞墨走精灵出”的(de)超然境界。
五、醉中思
唐代伟大的(de)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嗜好饮酒,而且每饮必醉,醉后又能吟出好诗。他(tā)有不(bù)少名诗出自醉酒之中,“斗酒诗百篇”的(de)佳话就由此而来。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被人尊称为“草圣”。他(tā)也嗜好饮酒,并在酒后写出一手好字,正如杜甫称赞的(de)“挥毫落纸如云烟”。
六、玩中思
南北朝诗人王筠,好玩葫芦,写诗也离不(bù)开葫芦。每当构思时,就注水于葫芦内,水满后倒掉再注,如此循环不(bù)止。一旦掷葫芦于地(de),诗已成竹在胸,下笔立就。五代南唐的(de)卢郢,好玩石球。他(tā)写文章时,常拿一个重达百斤的(de)石球来玩,一旦构思成文,便掷下石球,由自己口授,小吏笔录,不(bù)一会儿就写成一篇文章。
选自《语文月刊》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