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城市人,都应该带着感恩的(de)心态看待农民工的(de)劳动。据统计,从1950年到1996年,中国农民为我(wǒ)国工业化和(hé)城市化提供的(de)资本积累总额约占我(wǒ)国全社会资本存量的(de)2/3,正是这种“原始资本积累”撑起了改革开放与经济跨越的(de)坚实基础。时至今日,亿万农民兄弟洗腿上岸,放下锄头穿上工装,成为工人阶级队伍新成员、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和(hé)主体,他(tā)们还在以低工资为城市发展提供资本。一组很有说服力的(de)数字就是:2005年全国城镇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84万元,北京等地(de)甚至超过3万元,而各地(de)农民工工资尚不(bù)及其机关事业单位平均工资的(de)1/3,在沿海发达地(de)区甚至出现10年未涨的(de)怪现象。拿农民工的(de)“口中食”换取低成本发展,放在过去尚能说得(de)过去,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de)今天,显得(de)越来越不(bù)合时宜。
廉价不(bù)是农民工劳动成果的(de)永久标签。工资是对物化劳动的(de)一种价值衡量,社会为农民工劳动支付的(de)报酬,寒酸得(de)让人脸红。就拿对农民工相当“慷慨大方”的(de)浙江企业来说,79.7%的(de)农民工月平均工资在800元以上,听起来不(bù)低。但这绝不(bù)是一周工作5天、一天工作8小时的(de)劳动报酬。中央党校的(de)学者在浙江一家拥有5000多名农民工的(de)大型民营企业调研发现,农民工每月只有一天休息,每天工作10个小时。由于实行计件工资,农民工要多挣钱就必须延长工作时间。假如按《劳动法》规定的(de)工作时间干活,拿到的(de)计件报酬肯定达不(bù)到最低工资标准,甚至吃饭都不(bù)够!
“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de)建设蓝图,加快了以城带乡、反哺农业的(de)步伐。前不(bù)久出台的(de)《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de)若干意见》,再次重申了同工同酬及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工休息休假规定等要求。在“十一五”的(de)首个劳动节,我(wǒ)们因而更加关注农民工的(de)劳动。但愿农民工兄弟别再像过去那样“劳动”着过节,连起码的(de)加班费也拿不(bù)到。对于那些无私奉献的(de)农民工,城里人需要感恩,更需要兑付责任。从此意义上说,重庆市农民工带薪休养的(de)新闻,预示了一个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