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诗词教学古诗词教学的创新
古诗词教学的创新

古诗词教学的创新

11-15 19:42:29  浏览次数:650次  栏目: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 古诗词教学的创新,http://www.dbk123.com

  古诗词教学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误区,当前古诗词教学有哪些误区呢?
  一是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取代了古诗词的诵读吟唱、语言品味、情感感悟。自主、探究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各科教学的共性。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有着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词教学的“味道”。
  二是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
  这次观摩会一些成功的课例为古诗词教学展示了创新点,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结合这些课例我谈一谈古诗词教学的创新点。
  
  一、语言的品味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1.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感情色彩、表现手法。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且看孙双金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片段:
  师:请认真诵读全诗,看看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
  生:“喜”字。
  师:这就是这首诗的诗眼。请大家带着这个“喜”字反复诵读品味,体会诗人“喜”的是什么,诗句又怎样表达“喜”的感情。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分别悟出了这样的意思:诗里表达“喜”的情感是“一喜叛军得平复”,“二喜国家得安宁”,“三喜亲人能团聚”,“四喜回乡得偿愿”。这样就品味到“喜”字用笔之妙,贯穿了全诗的感情。
  再看汪秀梅老师执教《忆江南》的片段:
  师:古典诗词语言精美,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哪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好。江南处处是美景,诗人抓住江花、江水这一江南美景,让我们看到了江南的又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
  师:请你读出这种意境。(生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现在我们来想像一下,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红日普照,使鲜艳的红花红得更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生读)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走走。(配乐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盛开着大片大片的红花,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映照得花儿更加红艳,那红艳光彩夺目,胜过燃烧的火;再看那一江的春水,碧绿如蓝草,就像晶莹的翡翠。
  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声情并茂地诵读)
  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啊?
  生:因为我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我想像中的画面。
  师:很好,想像画面朗读,声情并茂,让听众也和你产生了共鸣。这就读出情,读出了味。
  这就是诗的语言的品味。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在品味诗句的过程中,把诵读、想像融汇其中,进人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诗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2.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
  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戴建荣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就别具一格。他把教学过程设计为:读诗、唱诗、吟诗。用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读、怎样唱、怎样吟,特别是教师读、唱、吟的示范,对学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随着对诗句语言的理解,学生读得有板有眼,读出了节奏,读出了语感,读出了韵味。
  一些古诗词教学读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关键在于对诗词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
  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
  例一:《送元二使安西》。先让学生自读题,有的学生把“元二使”三个字连着读。教师再引导学生看注释,学生分别理解了“元二”“使”的意思,就读得正确了。
  例二:《忆江南》。教师先板书“江南”,师生分别讲述了江南的风光。再板书“忆”,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能不忆江南”,把题目读出了感情。
  例三:《长相思》。教师先用平淡、陈述的语气读,再用充满感情的语气读。两者比较,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读题,怎样的“长”,怎样的“相思”。
  一些成功的课例都是伴随着大量的诵读,学生加深了对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教学片段一:王崧舟教《长相思》,读“故园无此声”一句。
  启发思维:“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教师描述:“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而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请进入这样的情境,读。
  启发思维:“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教师描述:“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宁静祥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请进入这样的情境,读。
  这样的导读,导得好!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了情境,悟

出了感情。
  教学片段二:汪秀梅教《忆江南》。
  师:诗人感慨:“能不忆江南?”这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

[1] [2] [3] 下一页

,古诗词教学的创新

《古诗词教学的创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