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语文试卷四年级语文试卷苏教版四下语文第三单元每课试题
苏教版四下语文第三单元每课试题

苏教版四下语文第三单元每课试题

03-29 23:00:17  浏览次数:620次  栏目:四年级语文试卷
标签:小学四年级语文试卷,四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苏教版四下语文第三单元每课试题,http://www.dbk123.com
,你做事如此               ,真是难得呀!”

3.在本单元,我们认识了              的刘备,              的诸葛亮,              的祁黄羊,              的公仪休,很受启发。

4.《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请你再写出一个出自这部名著的故事,它的名字是《                  》

五、仔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诸葛亮从师

传说诸葛亮小时候是水镜先生的弟子。先生隐居在襄阳城南水镜庄,院里喂了一只花颈公鸡。

这只公鸡每天晌午总要叫三声,水镜先生一听鸡叫就下课。诸葛亮听先生讲学入了迷,听到鸡叫就打心眼里厌烦。于是,他在裤子上缝上一个小口袋,每天装上几把米,看到那只公鸡要叫时,就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米,等鸡把一口袋米吃完再叫唤时,下课已经晚了一个时辰。

水镜先生知道了这个顽童竟敢捉弄师长,便把他辞退回家了。小诸葛亮走了几天,师娘给他讲情:“小诸葛亮喂鸡也是为了求学,我看就饶他一次吧!”水镜先生知道诸葛亮聪明过人,十分好学,但是收是退,还要看看他的品行如何,就派了书童去诸葛亮住的隆中访问。

书童回来向水镜先生讲了三件事:一是诸葛亮的母亲冬天怕冷,他上山割来水晶草铺在床上,自己先睡上去暖一会儿,再让母亲安睡。二是诸葛亮家里井太只隔两畦菜地,他人小个头矮,生怕水桶碰着人家的麻秆篱笆,每次挑水都多走许多路,绕过山脚边再往回拐。三是诸葛亮曾经到附近向一个青年人请教,后来,虽然他的学问超过了这个青年,但仍虚心待人。

水镜先生听罢这三件事,点头说:“小诸葛亮日后必成俊杰!”当下就催书童带路,亲自到隆中接诸葛亮回来求学。水镜先生看到诸葛亮品德优良,就将平生的本事传授给他,使他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1.比一比,再组词。

隐(        ) 响(        )  竞(        )  虚(        )

稳(        ) 晌(        )  竟(        )  虑(        )

2.按查字典要求填空。

“杰”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可先查部首     

“杰”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才能出众的人;②特异的,超出一般的。在文中,“俊杰”的“杰”应取第         种解释。

3.根据短文内容,在恰当的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诸葛亮被水镜先生辞退,是因为:

(1)诸葛亮上课不守纪律,故意喂鸡。               (     )

(2)诸葛亮想多听先生讲学,不让鸡叫,上课时喂鸡。(     )

(3)诸葛亮为了捉弄师长,上课时喂鸡。             (     )

4.水镜先生说诸葛亮“日后必成俊杰”,是因为他具有哪些优良品质?

                                                                       

六、习作。

源于三国故事的成语可不少,请为你最喜欢的一个成语写下故事梗概。

 

第三单元能力卷

一、词语百宝箱

1.换偏旁组字,然后组词。

例:诸   都  (都 市 )         堵  (堵 塞 )

      (       )             (       )

      (       )             (       )

      (       )             (       )

      (       )             (       )

      (       )             (       )

2.选择句子中带点字的准确解释,把序号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老:①很,极;②年岁大;③经常,总是

(1)爷爷虽然很老,可腿脚还是挺灵便。(      )

(2)每天上学,我老从这条小胡同经过。(      )

(3)老远,我就看见中央电视塔了。(     )

3.读成语,想名人。 

完璧归赵(        )         四面楚歌(        )

负荆请罪(        )         乐不思蜀(        )

锦囊妙计(        )         管鲍之交(        )

二、句型大练笔

1.读一读,说说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再照样子写句子。

(1) 江主席走来。

江主席向我们走来。

江主席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小船驶去。

                                                                        

                                                                            

(2) 刘备拜访诸葛亮。

刘备恭恭敬敬地拜访诸葛亮。

刘备恭恭敬敬地拜访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赵小娟看书。

                                                               

                                                                   

三、智力大冲浪

《三国演义》里的一干人等现在来到了歇后语王国做客,他们是谁?请你来填一填。

(       )得(       )——如鱼得水

(       )进曹营——一言不发

(       )之心——路人皆知

(       )穿针——大眼瞪小眼

(       )借荆州——想借不想还

(       )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       )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       )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四、阅读竞技台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

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盂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盂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情不自禁:                                          

彬彬有礼:                                          

2.填空。

(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孟”指的是        ,名叫       

(2)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3.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1)改成“把”字句:                                                  

(2)改成“被”字句:                                                   

4.给第3~5节加上小标题。

                                                           

5.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请在括号内打“√”。

事不过三(   )  知错就改(   )  择邻而居(   ) 知子莫如母(   )

6.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人们是不可能频繁搬家的,那么不搬家我们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改变不利的处境呢?请想出一两条来。

                                                                    

上一页  [1] [2] [3] [4] 

,苏教版四下语文第三单元每课试题

《苏教版四下语文第三单元每课试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