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幼儿园大班评语,幼儿园小班评语,幼儿园教师评语,
以创新素质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评价,http://www.dbk123.com
三、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素质评价
为了强化创新教育,目前部分学校或在活动课程里,或单独为学生开设了创造技法课。以此作为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措施。创新教育究竟应该由这类课程实施,还是主要强调课程教学的渗透?这直接关系到创新素质评价实施。
创造技法是创新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掌握和运用创造技法可以提高创造者的创造能力和效率。只是这类课程不应局限在技术和方法层面,它应该包括创新意识的激发、创造技法训练和创造专题活动等内容,并采用多种形式分专题实施。因此,这类课程应该界定为创造力开发训练。既便如此,有人仍对这种创造力开发培训的效果提出质疑,例如,有学者认为,现今有所谓创造力开发训练,他们把创造力的培养当成纯技能技巧的训练,也可能这类训练会取得某方面的成效,可能使人们增加一些特定的“创造技能”,但是他决不能等同于创造性人的培养。当代心理学理论和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创新潜能,它不是少数人特有的秉性。在适当的
不错的教育下,可能在每一学生个体身上发展和显现。遗憾的是,学生往往并不自知,反而把创造或创新当成某种高不可攀的事情。所谓创造技法,主要是一些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和原理。通过适当的开发训练,有意识地启发和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同时学习一些创造思维方法和技巧,例如,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标新立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不失为一种激发潜能的有效形式。
但是,创造开发训练决不可替代在主渠道即学科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进入主阵地,主要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例如,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就提出,语文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听、说、读、写来发展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听讲时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讨论时能说出新颖独特的见解,阅读时善于对课文进行比较、联想和发散,作文时能从多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再例如,数学课程教学需要着重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创造能力,表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善于做出猜测和假设,知识活用,能提出新的问题等等。对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评价应该可以围绕着这些方面进行。
然而,必须着重指出,在课程教学中倡导创新和进行创新素质评价,当前特别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江泽min语);是如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重新组合并且灵活应用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正是长期以来被“应试教育”忽视的核心问题。
以对科学素质的评价为例。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对科学结论或知识过程的再认、再现能力;②对科学结论或知识过程的分析、理解能力;③对科学结论或知识过程的意义的认识、评价能力。例如,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还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如何证明地球围绕太阳转?认识地球围绕太阳转,对人类有什么意义?人类是如何把这种认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科学素养评价测试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材和课程教学,都仅仅把关注的视点放在对科学结论的分析与理解上,往往忽略知识的来源和知识的应用。须知,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乃至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往往割断了创新,割断了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认再现、接受创新精神熏陶的途径。同时,学生(广义)的实践能力,除了动手操作之外,也是通过大量学习和了解知识过程的意义,了解它们是如何被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后,才能够领悟和培养的。正如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样:“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因此,在课程教学和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素质评价,要重点指向三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其二对知识再认、再现的探索能力;其三是将知识重新组合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这也是构建创新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关键要素,或者说,是课堂教学中素质评价基本的价值取向。
上一页 [1] [2]
,以创新素质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评价